查詢

蒼朮

cāng zhú

蒼朮
蒼朮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蒼朮
藥材拼音 cāng zhú
藥材別名 南蒼朮、茅術、山精、赤朮、仙術
英文名稱 rhizoma atractylodis
功效分類 化溼藥
藥用部分 菊科植物茅蒼朮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的根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根莖橫走,呈結節狀,粗大不整齊。莖直立下部木質化。葉互生,革質,上部葉一般不分裂,無柄,卵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邊緣有刺狀鋸齒,下部葉多為3~5深裂或半裂,中央裂片較大,圓形、倒卵形,側裂片較小,有柄或無柄。頭狀花序頂生,葉狀苞片1輪,羽狀深裂,裂片刺狀;總苞片6~8層,卵形至披針形;花多數,兩性,或單性多異株;全為管狀花,有多數羽狀長冠毛,花冠白色;兩性花雄蕊5枚,子房密被白色柔毛;單性花一般為雌花,退化雄蕊5枚。瘦果被白柔毛,羽狀冠毛長約0.8厘米。花期8~10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佈 多生於山坡灌叢、草叢中。分佈於河南、山東等地。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撞去鬚根。
藥材性狀 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長3~10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鬚根,頂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質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氣香特異.味微甘、辛、苦。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苦。歸脾經、胃經、肝經。
功效作用 燥溼健脾、祛風散寒、明目。屬化溼藥。
臨床應用 用量3~10克,水煎服。用治脘腹脹滿、洩瀉、水腫、腳氣、風溼痺痛、風寒感冒、夜盲。
藥理研究 抗胃炎、抗胃潰瘍;調節胃腸運動;抗肝損傷;抗缺氧;對菸鹼受體有阻斷作用。水煎劑可抗實驗性胃炎及胃潰瘍作用,對胃液量、胃酸度及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顯抑制作用。血清性潰瘍系因胃粘膜缺血、迴圈障礙而引起的組織壞死而形成的潰瘍,蒼朮對此有明顯效果。還有護肝利膽、抗缺氧等藥理作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蒼朮素、2-蒈烯、白朮內酯、廣藿香烯、欖香烯、乙醯蒼朮素醇、去氫木香酯等成分。另有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蒼朮酮、蒼朮炔、蒼朮螺醇等。
使用禁忌 不能過量服用。忌與酸味食物同服。孕婦禁用。
配伍藥方 ①治溼氣身痛:蒼朮,泔浸,切,水煎,取濃汁熬膏。白湯點服。(《簡便單方》) ②治筋骨疼痛因溼熱者:黃柏(炒)、蒼朮(米泔浸炒)。上二味為末,沸湯入薑汁調服。二物皆有雄壯之氣,表實氣實者,加酒少許佐之。 ③治饗洩:蒼朮60克,小椒30克(去目,炒)。上為極細末,醋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溫水下。(《保命集》椒術丸) ④治時暑暴瀉,壯脾溫胃,進姜飲食,及療飲食所傷,胸腸痞悶:神曲(炒)、蒼朮(米泔浸一宿,焙乾)各等分為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米飲吞下。(《局方》曲術丸) ⑤補虛明目,健骨和血:蒼朮(泔浸)120克,熟地黃(焙)60克。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溫酒下三五十丸,每日三服。(《普濟方》)
上一味中藥材: 草果
下一味中藥材: 辣蓼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