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蕁麻

xún má

蕁麻
蕁麻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蕁麻
藥材拼音 xún má
藥材別名 螫麻子、小蕁麻、哈拉海
英文名稱 nettle
功效分類 息風止痙藥
藥用部分 蕁麻科植物麻葉蕁麻Urtica cannabina L.的全草。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莖高達150厘米,有稜,生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生,葉片輪廓五角形,3深裂或3全裂,1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托葉離生,狹三角形。雌雄同株或異株,同株者雄花序生於下方。雄花序多分枝;雄花花被片4,雄蕊4枚;雌花花被片4深裂,花後增大,包著果實,有短柔毛和少數螫毛,柱頭畫筆頭狀。瘦果扁卵形,灰褐色,光滑。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佈 生於林緣、溝邊、路旁等處。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
採收加工 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備用。
藥材性狀 莖有稜,生螫毛和緊貼的微柔毛,葉對生,葉片輪廓五角形,長4~ 12厘米,寬3.5~12厘米,3深裂或3全裂,1回裂片再羽狀深裂,兩面疏生短柔毛,下面疏生螫毛,托葉離生,狹三角形。
性味歸經 性溫,味苦、辛。有小毒。歸經未知。
功效作用 祛風定驚、消食通便。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臨床應用 用於風溼關節痛、產後抽風、小兒驚風、小兒麻痺後遺症、高血壓、消化不良、大便不通;外用治蕁麻疹初起、蛇咬傷。煎湯內服,用量3~9克,外用適量,搗汁外搽或煎水洗患處。
藥理研究 研究表明,它具有抗炎、鎮痛、抗風溼等作用,且可用於治療風溼病、前列腺炎等多種疾病,這些作用與其富含的多種活性成分密切相關。因此,蕁麻在中醫藥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化學成分 全草含多種維生素、鞣質;莖皮含蟻酸、丁酸及有刺激作用的酸性物質等。
使用禁忌 服用不當易造成上吐下瀉。
配伍藥方 中藥材蕁麻在藥物配方中有一定的應用,以下是一則相關的藥物配方及其出處: 配方:蕁麻、蒼耳草各適量。將上兩味藥以水煎煮,去渣取汁。每天服用1劑,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祛風除溼、解毒止癢的功效,適用於治療風溼痺痛、面板瘙癢等病症。 出處:該配方來源於民間驗方,具體出處難以考證。
上一味中藥材: 玳瑁
下一味中藥材: 半夏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