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殭蠶

jiāng cán

殭蠶
殭蠶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殭蠶
藥材拼音 jiāng cán
藥材別名 天蟲、僵蟲、白殭蠶
英文名稱 stiff silkworm
功效分類 息風止痙藥
藥用部分 蠶蛾科昆蟲家蠶蛾Bombyx moriL.的幼蟲感染白僵菌Beauveriabasiana (Bals.)Vaillant致死的乾燥蟲體。
(動)植物形態 雌雄成蟲全身皆密佈白色鱗片。體長1.6~2.3厘米。翅展3.9~4.3厘米。頭部較小。複眼l對。口器退化,下唇須細小。觸角呈羽毛狀。翅2對,前翅位於中胸部,呈三角形,較大;後翅生自後胸,較小;翅面有白色鱗片。雌性腹部肥碩,末端鈍圓;雄性腹部狹窄,末端稍尖。幼蟲體色灰白色至白色,胸部第2、3節稍見膨大,有皺紋。腹部第8節背面有l尾角。
產地分佈 人工飼養,一年可繁殖3代。分佈於全國各地,以長江以南為主。
採收加工 收集養蠶時自然感染白僵菌病死或人工接種培養的殭蠶,以石灰吸收水分後,曬乾或微火焙乾。
藥材性狀 圓柱形,多彎曲皺縮,長2~5厘米,直徑0.5~0.7厘米。表面灰黃色,被有白色粉霜狀氣生菌絲和分生孢子。頭部較圓,黃棕色;體腹面有足8對,呈突起狀,體節明顯,尾部略呈二叉分枝狀。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外層白色,中間具4個亮黑色或亮棕色的絲腺環。氣微腥,味微鹹。
性味歸經 性平,味鹹、辛。歸肝經、肺經、胃經。
功效作用 祛風定驚、化痰散結。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臨床應用 用量5~9克,煎服或人丸、散。用治驚風抽搐、咽喉腫痛、面板瘙癢、頜下淋巴結炎、面神經麻痺。
藥理研究 具有鎮靜、抗驚厥作用;具有抗凝血、降血糖和明顯抑制肉瘤S180的生長,及具有較弱的抑制細菌生長等作用。
化學成分 殭蠶主要含蛋白質,脂肪。尚含多種氨基酸以及鐵、鋅、銅、錳、鉻等微量元素。
使用禁忌 心虛不寧、血虛生風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風壅牙痛:殭蠶,藁本、白芷各等分。上為細末。每用少許揩牙痛處,用鹽水灌漱。(《普濟方>殭蠶散) ②治重舌、木舌:殭蠶3克,黃連(蜜炒)6克。為末,摻之,涎出為妙。(《積德堂經驗方》) ③治喉痺口瘡,腮頰腫痛:白殭蠶(炒去絲、嘴)、牛蒡子(微炒)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每30克作1.5丸。每服1丸,含化,食後。(《楊氏家藏方》消毒丸) ④治喉痺失音:瓜蔞皮(炒)、殭蠶(炒)、甘草(炒)各6克。共為末。每服9克,薑湯下。(《疑難雜症簡方》) ⑤治喘嗽,喉中如鋸,不能睡臥:好末茶30克,白殭蠶30克。上為細末,放碗內,傾沸湯一小盞,用盞蓋定,臨臥,再添湯點服。(《瑞竹堂經驗方》殭蠶湯) ⑥治瘰癧:白殭蠶,研末,水服1.5克,日三服。(《千金要方》) ⑦治遍身癮疹,疼痛成瘡:白殭蠶,焙令黃色,細研為末,酒服。(《聖惠方》) ⑧治一切疥癬:白殭蠶24枚(炒去絲),蠍梢5枚(去毒,微炒),地龍3條。上件研令極細。分作二服,小兒作五服。溫酒調下。服藥,然後澡浴。(《楊氏家藏方》三神散)
上一味中藥材: 牛黃
下一味中藥材: 鉤藤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