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地龍

dì lóng

地龍
地龍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地龍
藥材拼音 dì lóng
藥材別名 蚯蚓、曲蟮、土龍、廣地龍、蚯蟒、丘坎、附蚓、寒蚓、蟲蟮
英文名稱 Pheretima
功效分類 息風止痙藥
藥用部分 鉅蚓科動物參環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 (E. Perrier)、通俗環毛蚓Pheretim,a vuLgaris Chen、威廉環毛蚓Pheretima guillelmi( Michaelsen)或櫛盲環毛蚓Pheretimapectini fera Michaelsen的等數種蚯蚓的去內臟全體。前一種習稱“廣地龍”,後三種習稼“滬地龍”。
(動)植物形態 體長11~38厘米,寬0.5~1.2厘米,前端尖,後端鈍圓,全體由100餘個環節組成。背孔自11~12節開始,背部灰紫色,後部稍淡,剛毛圈稍白,生殖環帶位於第14~16節,其上無背孔和剛毛,環帶前各節剛毛粗而硬。雄性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一小突上,外緣有淺皮褶,前後兩邊有1~2排小乳突。受精囊孔2對,位於7/8、8/9節間一橢圓形突起上。受精囊球形,管較短,盲管亦短,彎曲數轉。
產地分佈 生於潮溼、疏鬆而有機質多的泥土中,行動遲緩。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臺灣等地。
採收加工 春至秋季捕捉。捉後及時剖開腹部,洗去內臟及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
藥材性狀 長條狀薄片,彎曲,邊緣略卷,長10~20厘米,寬1~2厘米,全體具環節,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淺黃棕色;第14~16環節為生殖帶,習稱“白頸”,較光亮。體前端稍尖,尾端鈍圓。雄性生殖孔在第18節腹面兩側一小突上,前後兩邊有1~2排小乳突。受精囊孔2對,位於7/8、8/9節間一橢圓形突起上。體輕,略呈革質,不易折斷。氣腥,味微鹹。
性味歸經 性寒,味鹹。歸肝經、脾經、膀胱經。
功效作用 清熱定驚、通絡、平喘、利尿。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臨床應用 用量4.5~9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爛、化水或研末調敷。用治高熱神昏、驚癇抽搐、關節痺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肺熱咳嗽、尿少水腫、高血壓。
藥理研究 有溶栓、抗凝血作用;有抗心律失常作用,抑制心臟傳導;具有部分擴張內臟血管、利鈉、利尿、降低三醯甘油作用。具有解熱、鎮靜、抗驚厥等作用;透過阻滯組胺受體達到平喘作用,舒張子宮、腸管平滑肌,具有快速殺滅精子的作用;對人型結核桿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化學成分 地龍含有次黃嘌呤、蚯蚓解熱鹼、蚯蚓素及多種氨基酸,尚含琥珀酸。其提取物對多數動物有緩慢持久的降壓作用;浸劑對豚鼠實驗性哮喘有平喘作用;對離體蛙心,適量可使心跳增強;動物實驗尚有解熱、鎮靜、抗驚厥作用;次黃嘌呤為降壓成分,並有抗組織胺及舒張氣管作用。
使用禁忌 脾胃虛寒者慎服,孕婦禁服。本品味腥,內服易汁致嘔吐,煎劑宜配少量陳皮,或炒香研末裝膠囊,可減少此反應。
配伍藥方 ①治耳聾氣閉:蚯蚓、川芎各15克。為末,每服6克,麥門冬湯下,服後低頭伏睡,一夜一服,三夜,效。(<聖濟總錄》) ②治打傷:白頸蚯蚓不拘多少。去土洗淨,焙乾研末。每服6克,蔥、薑湯下,衣被蓋暖,出汗即愈。亦治痛風。(《傷科彙纂》) ③治乳癰:地龍一二條,入生薑於乳缽內,研如泥,塗四旁,紙花貼之。(《普濟方》) ④治對口毒瘡,已潰出膿:蚯蚓,搗細,涼水調敷,日換三四次。(《扶壽精方》) ⑤治丹毒:中等活地龍七條,紫背浮萍一碗。研細敷。(《直指方》) ⑥治風赤眼:地龍10條(炙幹)。搗細羅為散。夜臨臥時,以冷茶調下6克。(《聖惠方》) ⑦治鼻衄:大蚯蚓十數條,搗爛,井水和稀,患輕澄清飲;重則並渣汁調服。(《古今醫鑑》) ⑧治咽喉紅腫,以防蛾患:蚯蚓七條。用滾水泡,候冷去泥,和荸薺汁飲之。(《喉科金鑰》地龍飲)
上一味中藥材: 蛇蛻
下一味中藥材: 水牛角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