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án xiē
藥材名稱 | 全蠍 |
藥材拼音 | quán xiē |
藥材別名 | 全蟲、蠍子、伏背蟲、蠆、䖯、杜柏、主簿蟲、蛜?、蠆尾蟲 |
英文名稱 | Scorpio |
功效分類 | 息風止痙藥 |
藥用部分 | 鉗蠍科動物東亞鉗蠍Buthus martensii Karsch的全體。 |
(動)植物形態 | 成體長約6厘米。頭胸部和前腹部綠褐色,後腹部土黃色。頭胸部背甲呈梯形。側眼3對。胸板三角形,螯肢的鉗狀上肢有2齒。觸肢鉗狀,上下肢內側有12行顆粒斜列。第三、四對步足脛節有距,各步足末端有2爪和1距。前腹部的前背板上有5條隆脊線。生殖板由兩個半圓形甲片組成。櫛狀器有16~25枚齒。後腹部尾狀,前四節各有10條隆脊線,第五節僅有5條,第六節的毒針下方無距。 |
產地分佈 | 全蠍多棲息于山坡石礫、樹皮、落葉下以及牆隙土穴、荒地的潮溼陰暗處。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福建、臺灣。現已有人工飼養。 |
採收加工 | 春至秋季捕捉活蠍子,捕後放入清水中嗆死,然後倒人鍋內水煮,水量以沒過蠍子為度。每500克蠍子加食鹽150克,煮3~4小時,至水將盡時進行檢查,用手指掐其尾端,如能挺直豎立,背見抽溝,腹癟,即可撈出,置通風處陰乾,用時以清水漂去鹽質。 |
藥材性狀 | 全蠍藥材頭胸部和前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後腹部呈尾狀,皺縮彎曲,完整者約6厘米。頭胸部綠褐色,前面有1對短小的鰲肢及1對較長大的先端鉗狀腳須,形似蟹鰲,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對。前腹部7節,背甲上有5條隆脊線;後腹部棕黃色,6節,節上有縱溝,末端有銳鉤狀毒刺。氣微腥,味鹹。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辛,有毒。歸肝經。 |
功效作用 | 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2.5~4.5克,煎服;外用適量。全蠍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溼頑痺、偏正頭痛、瘡瘍、瘰癧。 |
藥理研究 | 全蠍具有一定的抗驚厥、抗癲癇作用;全蠍製劑給狗灌胃、肌注及靜注,均有顯著、持久的降壓作用;全蠍煎劑或其提取物的降壓作用,較其浸劑作用持久;對心血管系統表現為正性肌力,負性頻率,收縮血管,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腫瘤的生長,對豬囊尾蚴有殺滅作用,麻痺骨骼肌,升高血糖,降低腦細胞線粒體的呼吸調節比、二磷酸腺苷與氧氣之比、氧商及細胞色素氧化酶活性,增加心肌細胞線粒體氧商。用蠍毒素作用於蛙、豚鼠、家兔等動物,均可產生中毒現象。 |
化學成分 | 含全蠍毒素,為一種含碳、氫、氧、氮及硫等元素的毒性蛋白,與蛇的神經毒類似。此外,尚含三甲胺、甜菜鹼、牛磺酸、膽甾醇、卵磷脂等。 |
使用禁忌 | 孕婦禁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中風,舌本強硬,言語不正:蠍梢(去毒)0.3克,茯苓(炒)30克,龍腦薄荷(焙)60克。上為末。每服6g,溫酒下,或擦牙頰亦可。(《普濟方》正舌散) ②治乙腦後遺症失語:茯苓90克,薑汁1匙,竹瀝1杯,拌漬後曬乾。全蠍15克,殭蠶、廣鬱金各60克,共研細末。每次6克,每日3次。食後開水調服。[《中醫雜誌》1982,(10):13轉舌散] ③治手足痛風不可忍者:白附子、殭蠶(炒去絲)各30克,全蠍15克(炒),麝香一字。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溫酒下,一日三服。(《婦人良方》通靈丸) ④治偏頭痛不可忍:幹蠍(去土,炒)、藿香葉、麻黃(去根、節)、細辛(去苗、葉)等分。上四味,搗羅為細散。每服3克,用薄荷酒下。(《聖濟總錄》神聖散) ⑤治一切牙痛:蠍梢、胡椒二味等分,為末揩痛處。(《衛生家寶》) ⑥治蛇咬傷:全蠍二隻,蜈蚣一條(炙)。研末,酒下。(《經驗良方》) ⑦治陰囊溼癢成瘡,浸淫汗出,狀如疥癬:全蟲(酒洗,焙)、元胡、杜仲(炒)各9克。共研細末。空心用溫酒調下9克。(《外科真詮》全蟲散) ⑧治牛皮癬:清香油30克,入全蠍7枚,巴豆20枚,斑蝥10枚,同熬,候先焦者先去之,去了入黃蠟3克,候熔收起。朝搽暮愈,不損皮肉。(《證治準繩》)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