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ú shén
藥材名稱 | 茯神 |
藥材拼音 | fú shén |
藥材別名 | 伏神 |
英文名稱 | fushen |
功效分類 | 養心安神藥 |
藥用部分 |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 的乾燥菌核中間包有松枝或松根的白色部分。 |
(動)植物形態 | 菌核球形、卵形、橢圓形至不規則形,長10~30厘米或者更長,重量也不等,一般重500~5000克。外面有厚而多皺褶的皮殼,深褐色,新鮮時軟,幹後變硬,內部白色或淡粉紅色,粉料狀。子實體生於菌核表面,全平伏,厚3~8厘米,白色,肉質,老後或幹後變為淺褐色。菌管密,長2~3毫米,管壁薄,管口圓形、多角形或不規則形,徑0.5~1.5毫米,中緣常裂為齒狀。孢子長方形至圓柱形,平滑,有一歪尖,大小(7.5~9)微米×(3~3.5)微米。 |
產地分佈 | 生於松樹根上。分佈於吉林、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河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
採收加工 | 7~9二採挖中間抱有松根的菌核,陰乾。或趁鮮切成正方形的厚片或塊,陰乾。 |
藥材性狀 | 茯神呈方形或長方形,長4~6厘米,寬4~5厘米,厚0.5~1厘米,多為白色,少為淡棕色。質堅實,顆粒性,斷面中棕黃色松枝或松根直徑0.5~2.5厘米,有圈狀紋理(年輪)。微帶松節油氣,味淡,嚼之粘牙。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淡。歸心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寧心,安神,利水。屬安神藥下分類養心安神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9~15克;或入丸、散。主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 |
藥理研究 | 有鎮靜作用。實驗動物用茯神10-20g/kg灌胃後,進入安靜欲睡狀態,但無睡眠現象;對於苯甲酸鈉咖啡因興奮之小鼠,以茯神煎劑5g/kg作腹腔注射,能使其鎮靜,鎮靜率為90%,鎮靜指數3.11;若改用20g/kg灌胃,則鎮靜率為85.7%,鎮靜指數1.64。還有催眠、養心、安神的作用,能對抗咖啡因引起的興奮狀態。 |
化學成分 | 含多糖、三萜、樹膠、蛋白質和脂肪酸等,還有麥角甾醇、膽鹼、腺嘌呤、卵磷脂、組氨酸茯苓聚糖分解酶、蛋白酶及鈣、鎂、磷、鐵、鈉、鉀、錳等無機元素。 |
使用禁忌 | 腎虛小便不利或不禁、虛寒滑精者慎。 |
配伍藥方 | ①治心神不定,恍惚不樂:茯神二兩(去皮),沉香半兩。併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人參湯下。(《百一選方》朱雀丸) ②健忘不記事者:白茯神、遠志(制)、人參或一兩。酸棗仁(炒,去皮、別研)五兩。上三味粗搗篩。每次服三錢匕,以水一盞,入生薑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溫服,日二夜一。(《聖濟總錄》茯神湯) ③治心虛血少,神不守舍,多驚恍惚,睡臥不寧:人參(去蘆頭)、茯神(去木)、黃耆(蜜炙)、熟乾地黃(洗,焙)、當歸(洗,焙)、酸棗仁(去皮,炒)、硃砂(別研,一半入藥,一半為衣)。上件各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九,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人參湯下。(《楊氏家藏方》茯神丸) ④治心腹虛氣鬱鬱膨悶不食:用茯神去皮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溫酒送下,日三服。(《醫學入門》交感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