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g piāo xiāo
藥材名稱 | 桑螵蛸 |
藥材拼音 | sāng piāo xiāo |
藥材別名 | 螳螂子、刀螂子、螳螂蛋、桑蛸、螵蛸、猴兒包 |
英文名稱 | Mantis Egg-case |
功效分類 | 固精縮尿止帶藥 |
藥用部分 | 螳螂科昆蟲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maculate (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 (Serville)的卵鞘。分別稱“團螵蛸”、“長螵蛸”及“黑螵蛸”。 |
(動)植物形態 | 大刀螂:體長7.5~9厘米,黃褐色或綠色。頭部三角形,顏面較狹。前翅革質,前緣綠色,翅薄,透明。後翅比前翅稍長,靠近前緣及基部有棕褐色斑。雌性腹部特膨大。足3對,細長,前足粗大,鐮刀狀,基部外緣有短棘17個左右,腿節下外緣有短棘4個,以第2個為最大。小刀螂:全身散佈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前翅黃色至黃褐色,散佈不規則的赤褐色至黑褐色斑。後翅暗褐色至黑褐色。前足腿節內側基部及脛節內側中央各有一漆黑斑紋。巨斧螳螂:全體綠色。前翅紋部偏後左右各有1橢圓形的白斑。後翅透明。 |
產地分佈 | 棲於草叢及樹枝上,捕食各種小蟲,秋季產卵於草莖或樹枝間。大螂和小刀螂分佈於全國各地;巨斧螳螂分佈於華北、華中地區。 |
採收加工 | 自深秋至翌年春季均可採收。採後除去樹枝,置蒸籠內蒸30~40分鐘,殺死蟲卵,曬乾或烘乾。 |
藥材性狀 | 由多數膜狀薄層重疊而成。上面中央有帶狀隆起,腹面平坦或有凹溝。體輕。斷面外層海綿狀,內層為許多放射狀小室,內有一細小橢圓形卵。氣微腥,味淡或微鹹。團螵蛸:短半圓柱形,表面淺黃褐色,帶狀隆起不明顯,質軟韌。長螵蛸:長條形,表面灰黃色,帶狀隆起明顯,兩側各有1條暗棕色淺溝及斜向紋理,質硬脆。黑螵蛸:略呈平行四邊形,表面灰褐色,帶狀隆起明顯,兩側有斜向紋理,近尾端上翹,質硬韌。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鹹。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益腎固精,縮尿,止濁。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固精縮尿止帶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5~9克,煎服或入丸散。用治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小便白濁。 |
藥理研究 | 桑螵蛸能夠延長小鼠常壓缺氧及游泳時間,降低高脂大鼠肝中LPO,增加小鼠胸腺、 脾臟、 睪丸指數和陽虛小鼠的體溫,這些作用可能與其補腎、固精之功效有關,此項研 究為桑螵蛸的臨床應用提供了基礎。其抗利尿作用為臨床治療遺尿、小便頻數提 供了理論依據。 |
化學成分 | 桑螵蛸主要含蛋白質及脂肪等,卵囊附若的蛋白質膜上含檸檬酸鈣的結晶、卵黃球含糖蛋白及脂蛋白。 |
使用禁忌 | 陰虛火旺或膀胱有溼熱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遺精白濁,盜汗虛勞:桑螵蛸(炙)、白龍骨等分。為細末。每服6克。空心用鹽湯送下。(《綱目》引《外臺》) ②治精洩不禁:桑螵蛸90克(焙乾),龍骨60克,白茯苓30克。上為末,米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煎茯苓、鹽湯送下。食前服。(《普濟方》鎖陽丹) ③治虛勞夢洩:桑螵蛸(微炒)30克,韭子(微炒)60克。為末。每服6克,空心溫酒調下。(《古今醫統》桑螵蛸散) ④治妊娠小便數不禁:桑螵蛸12枚。搗為散。分作兩服,米飲下。(《產書方》) ⑤治產後小便不禁:a.桑螵蛸(炒)15克,龍骨30克。上為細末。食前,粥飲調下6克。(《婦人良方》)b.桑螵蛸(蒸,焙)12克,龍骨(煅)、牡蠣(煅)各18克。為末。水調9克服。(《鮮溪單方選》) ⑥治婦人虛冷,小便頻數:桑螵蛸(炒)30枚,鹿茸、牡蠣粉、甘草各60克,黃芪15克。上為末。食前,薑湯調3克服。(《婦人良方》桑螵蛸散) ⑦補心氣,安神魂,定心志,治健忘,小便數:桑螵蛸、遠志、菖蒲、龍骨、人參、茯神、當歸、龜甲(醋炙)各30克。為末。夜臥,人參湯調下6克。(《本草衍義》桑螵蛸散) ⑧治小便不通:桑螵蛸30枚,黃芩30克。上二物,以水一升煮,取四合頓服之。(《醫心方》引《小品方》雲解散)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