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án lóng qī
藥材名稱 | 盤龍七 |
藥材拼音 | pán lóng qī |
藥材別名 | 石白菜、地白菜、大盤龍七 |
英文名稱 | Pelydraconid rhizome |
功效分類 | 斂肺澀腸藥 |
藥用部分 | 虎耳草科巖白菜屬植物秦嶺巖白菜Bergenia scopulosa T.P.Wang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5~50厘米.根莖粗壯,延伸,直徑2.5~4厘米,沿石壁縫隙匍匐生長,半暴露;密被慄褐色鱗片和葉柄鞘的殘餘。葉基生,葉柄長1.5~13厘米,托葉鞘無毛;葉片近肉質,有光澤,圓形或寬卵狀圓形,長5~25厘米,寬3~22厘米,先端鈍圓,基部近圓形或略作楔形,邊緣具鋸齒或不明顯齒,有時近全緣,兩面具腺窩;葉脈明顯。花莖長10~20厘米,光滑,中部以上具1披針形苞葉;圓錐狀聚傘花序頂生,具多數花,分枝,幾先葉開放;花萼鍾狀,5深裂,紫紅色,多脈;花瓣5,有深紫色脈紋,先端鈍,基部有爪;雄蕊10;子房卵球形,基部2室,先端1室,花柱2,柱頭大,盾狀。蒴果2瓣裂口花期4~5月,果期7~8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2500~3600米的溼潤的峭壁石崖縫隙中。分佈於陝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挖,除去葉鞘鬚根和雜質,洗淨,切片曬乾。 |
藥材性狀 | 根莖近圓柱形,一端稍細,直徑2.5~4厘米。表面褐色,具明顯隆起的環節,密被褐色鱗片及殘存葉鞘,並可見棕紅色細根痕。質堅硬,難折斷,斷面棕紅色或粉紅色,略顯粉性,近邊緣有一圈點狀維管束環列。氣微,味澀、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澀、微苦。歸脾經、肝經、膀胱經、肺經。 |
功效作用 | 補脾健胃,收澀固腸,除溼利水,活血。屬收澀藥下分類的斂肺澀腸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用量6~9克。外用:研末調敷。主治急慢性腸胃炎,浮腫,崩漏,白帶,淋症,痢疾,黃水瘡,禿瘡,疥癬。 |
藥理研究 | 盤龍七有鎮咳作用、抗菌作用及抗潰瘍作用。 |
化學成分 | 根莖含巖白菜素。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謹慎使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瀉痢後腸胃虛弱:盤龍七、紅石耳各15克,硃砂七9克,黃精6克。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②治黃水瘡、禿瘡、疥癬:盤龍七、黃柏各5錢,椿根皮1兩,共研細末,用清油或蛋清調和外敷。(《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