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紅芪

hóng qí

紅芪
紅芪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紅芪
藥材拼音 hóng qí
藥材別名 晉芪、獨根、黑芪、真盤子
英文名稱 manyinflorescenced sweetvetch root
功效分類 固表止汗藥
藥用部分 豆科植物多序巖黃芪Hedysarum polybotrys Hand.-Mazz.的根。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主根粗大,外皮紅棕色。奇數羽狀複葉。總狀花序腋生,具花20~25朵;苞片鑽形;花萼斜鐘形,最下面的1枚萼齒較其餘4枚長1倍;花冠淡黃色,旗瓣窄倒卵形,翼瓣與旗瓣等長,耳與爪也近等長,龍骨瓣比旗瓣與翼瓣長。莢果有3~5莢節,莢節近圓形,邊緣有窄翅,表面被貼伏短柔毛。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地陽坡草地灌叢中。分佈於寧夏、甘肅南部。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
藥材性狀 圓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表面灰紅棕色,有縱皺紋、橫長皮孔及少數支根痕,外皮易脫落,脫落處淡黃色。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並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棕色,射線放射狀,形成層環淺棕色。氣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性味歸經 性溫,味甘。歸肺經、脾經。
功效作用 補氣固表、利尿託毒、排膿、斂瘡生肌。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固表止汗藥。
臨床應用 用量9~30克,水煎服。用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
藥理研究 具有顯著的免疫促進、延緩衰老作用;改善實驗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增強耐缺氧能力;鎮靜、鎮痛、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
化學成分 紅芪含紅芪多糖、刺芒柄花素、多種氨基酸、刺芒柄花素、阿魏酸烷(基)酯等,另含21種無機元素成分。
使用禁忌 癰疽初起者和孕婦慎用。
配伍藥方 1.搭配枸杞:紅芪和枸杞一起泡水喝,可以起到補益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這種搭配對於腎陰虛導致的咽乾口燥、體倦乏力等症狀,以及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由肝腎陰虛引起的不適症狀具有較好的緩解效果。這一資訊來源於對紅芪和枸杞功效的普遍認知。 2.搭配黨參:黨參是一種補氣的中藥材,與紅芪搭配使用,可以有效緩解四肢無力、胸悶氣短等症狀。這種搭配還可以輔助治療脾肺氣虛、氣短心悸等不適情況,並有利於保護機體的免疫器官,從而改善被抑制的機體免疫狀況,增加機體的免疫應答能力。這一資訊參考了含紅芪和黨參的方劑對機體免疫影響的實驗研究。 3.搭配黃芪:紅芪與黃芪搭配使用,在煲湯或泡水時都能發揮補氣養血、健脾益肺的功效。黃芪本身具有健脾補中、昇陽舉陷、益衛固表等功效,與紅芪結合後,對於治療脾氣虛、肺氣虛等病症以及改善機體的免疫狀況都有良好的效果。這一資訊結合了黃芪的已知功效和紅芪與黃芪搭配使用的傳統經驗。
上一味中藥材: 麻黃根
下一味中藥材: 肉豆蔻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