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巴戟天

bā jǐ tiān

巴戟天
巴戟天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巴戟天
藥材拼音 bā jǐ tiān
藥材別名 巴戟、雞腸風、兔子腸、巴吉天
英文名稱 Morinda officinalis
功效分類 補陽藥
藥用部分 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da ojj:icinalis How昀乾燥根。
(動)植物形態 藤狀灌木。根肉質肥厚,圓柱形,不規則地斷續膨大,呈念珠狀。小枝幼時被短粗毛,後變粗糙。葉對生,柄長4~8毫米,葉片長圓形,長6~10厘米,寬2.5~4.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中鈍或圓,上面被稀疏糙毛或無毛,下面沿中脈被粗短毛,脈腋內有短束毛。花序頭狀,3至數個傘形排列於枝端,總花梗長3~10毫米,頭狀花序有2~10朵,萼片2~3厘米長,裂片三角形,不等大,花冠白色,肉質,長可達7毫米,裂片4(3),長橢圓形,內彎,雄蕊4,子房長約1.5毫米,花柱長約0.6毫米,2深裂,核果近球形,直徑6~11毫米,熟時紅色,小核有種子4粒,近卵形或倒卵形,背部隆起,側面平坦,被白色短毛。花期4~7,果期6~11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谷、溪邊、山地林下,分佈於福建、江西、廣東、海南、廣西等省區,大量栽培於廣東、廣西。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洗淨,除去鬚根,曬至六七成千,輕輕捶扁,曬乾。
藥材性狀 呈扁圓柱形,略彎曲,長短不等,直徑0.5~2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暗灰色,具縱紋和橫裂紋,有的皮部橫向斷離露出木部;質韌,斷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與木部剝離;木部堅硬,黃棕色或黃白色,直徑1~5毫米。氣微,味甘而微澀。
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甘、辛。歸腎經、肝經。
功效作用 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6~15克;或入丸、散,亦可浸酒或熬膏。用治陽痿遺精,宮冷不孕,月經不調,少腹冷痛,風溼痺痛,筋骨痿軟。
藥理研究 有增強抗疲勞能力、抗炎、升高血中白細胞等作用。
化學成分 根含蒽醌類成分:甲基異茜草素、甲基異茜草素-1-甲醚,大黃素甲醚,2-羥基羥甲基蒽醌,1-羥基蒽醌 ,1-羥基-2-甲基蒽醌,1,6-二羥基-2,4-二甲氧基蒽醌,1,6-二羥基-2-甲氧基蒽醌,2-甲基蒽醌。又含葡萄糖,耐斯糖,甘露糖,β-谷甾醇,棕櫚酸,維生素C,十九烷,24-乙基膽甾醇。根皮含鋅、錳、鐵、鉻等23種元素。
使用禁忌 陰虛火旺及有溼熱之證者忌服本品。
配伍藥方 ①治虛贏陽道不舉,五勞七傷百病,能食,下氣:巴戟天、土牛膝各三斤。以酒五斗浸之,去滓溫服,常令酒氣相及,勿至醉吐。(《千金要方》) ②治陽痿:巴戟天6克,補骨脂6克。水煎服。(《甘肅中醫驗方集錦》) ③治小便不禁:益智仁、巴戟天(去心,二味以青鹽、酒煮)、桑螵蛸、菟絲子(酒蒸)各等分。為細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鹽酒或鹽湯送下。(《奇效良方》) ④治偏墜:巴戟天(去心)、川楝(炒)、茴香(炒)等分,為末。每服6克,溫酒調下。(《衛生易簡方》) ⑤治陽衰氣弱,精髓空虛,形神憔悴,腰膝痿痺,或女人血海乾虛,經脈斷續,子嗣難成:巴戟天240克,當歸、枸杞子各120克,廣陳皮、川黃柏各30克。俱用酒拌炒,共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9克。白湯下,男婦皆可用。(《本草匯言》)
上一味中藥材: 仙茅
下一味中藥材: 當歸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