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ín yáng huò
藥材名稱 | 淫羊藿 |
藥材拼音 | yín yáng huò |
藥材別名 | 仙靈脾、剛前、三枝九葉草、乏力草、鐵打杵、三叉骨、九葉草、三角蓮 |
英文名稱 | herba epimedii |
功效分類 | 補陽藥 |
藥用部分 | 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箭葉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et Zucc.)Maxim.、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或朝鮮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 Nakai的葉。(本文以箭葉淫羊藿為例,右圖亦為箭葉淫羊藿)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根莖匍匐,呈結節狀,質硬,有多數纖細鬚根。基生葉1~3,3出複葉,有長柄;小葉片卵形、狹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先端急尖或漸尖,邊緣有細刺毛,基部深心形,側生小葉基部顯著不對稱,外側形斜而較長,呈尖耳狀,內側較短,近圓形,葉片革質,上面灰綠色,無毛,下面色較淺,被緊貼的刺毛或細毛。莖生葉常2,生於莖頂,形與基生葉相似。花多數,聚成總狀花序或下部分枝而成圓錐花序;花序軸和花梗無毛或被少數腺毛;花較小;萼片8,外輪4片,卵形,較小,外有紫色斑點,易脫落,內輪4片,較大,白色,花瓣狀;花瓣4,囊狀,有短於內輪萼片的距,或近於無距。瞢莢果卵圓形,先端具宿存花柱,呈短嘴狀;種子數粒,腎形,黑色,有脈紋。花期2~3月,果期4~5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野竹林下或山路旁的岩石縫中。分佈於陝西、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莖葉茂盛時採割,除去粗梗及雜質,曬乾或陰乾。 |
藥材性狀 | 1回3出複葉,小葉片長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4~12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兩側小葉基部明顯偏斜,外側呈箭形,邊緣具黃色刺毛狀細鋸齒。下表面疏被粗短伏毛或近無毛。葉片革質。無臭,味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甘。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溼。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9克,煎湯服。用治陽痿遺精、筋骨痿軟、風溼痺痛、麻木拘攣;更年期高血壓。 |
藥理研究 | 對下丘腦-垂體-性腺軸功能具有調節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對陽虛動物模型具有“助陽”的作用,可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血壓等;延緩衰老,有較強的抗HSVⅡ作用。動物實驗表明,有廣泛的激素樣作用,有促進性腺功能;水提液可抗衰老與促進物質代謝;淫羊藿多糖和總黃酮有免疫調節功能;煎劑有強心、降壓和增加冠脈流量的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淫羊藿苷、淫羊藿次苷Ⅰ、箭藿苷A、箭藿苷B、箭藿苷C等。 |
使用禁忌 | 陰虛而相火易動者木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陽痿:淫羊藿9克,土丁桂24克,鮮黃花遠志30克,鮮金櫻子60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②治風走注疼痛,來往不定:淫羊藿、威靈仙、川芎、桂心、蒼耳子各30克。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3克。(《聖惠方》仙靈脾散) ③治三焦咳嗽,腹滿不飲食,氣不順:淫羊藿、覆盆子、五味子(炒)各30克。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薑茶下二十丸。(《聖濟總錄》) ④治目昏生翳:淫羊藿、生王瓜(即小瓜蔞紅色者)等分。為末,每服3克,茶下,日二服。(《聖濟總錄》) ⑤治瘡疹入眼:淫羊藿、威靈仙(去蘆)等分。上為細末,每服1.5克,食後米湯調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仙靈脾散) ⑥治牙疼:淫羊藿,不拘多少。為粗末,煎湯漱牙齒。(《衛生家寶》固本散) ⑦治婦女更年期綜合徵,眩暈,高血壓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見有衝任不調證候者:仙茅6~15克,淫羊藿9~15克,當歸、巴戟天各9克,黃柏、知母各6~9克。水煎服。(上海中醫學院《方劑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