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刺五加

cì wǔ jiā

刺五加
刺五加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刺五加
藥材拼音 cì wǔ jiā
藥材別名 刺楸樹根、刺柺棒、老虎鐐子、刺木棒、坎柺棒子
英文名稱 acanthopanax root
功效分類 補氣藥
藥用部分 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的根及根皮。
(動)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高達2米。莖通常密生細長倒刺。掌狀複葉,互生,葉柄具細刺或無刺,被疏毛或無毛,小葉5,小葉柄被褐色毛,小葉橢圓狀倒卵形至長圓形,先端漸尖或突尖,基部楔形,邊緣具尖銳重鋸齒或鋸齒,上面稍被短毛或無毛,下面沿脈上密生淡褐色毛。傘形花序頂生,花多而密,花萼綠色,花瓣5。核果漿果狀,近球形或卵形。
產地分佈 生於山地林下及林緣。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等地。
採收加工 人工栽培的分櫱株生長3~4年後採收,實生苗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採收。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或春季樹液流動前採收根、根莖,去掉泥土,切成長30~40厘米的段,曬乾後捆成小捆,或切成長5厘米的小段,曬乾後裝袋儲存。有的地區於夏、秋季挖取根部,洗淨,剝取根皮,曬乾後,放乾燥處貯存。
藥材性狀 根莖呈不規則圓柱形,直徑1.4~4.2厘米,有分枝,上端可見不定芽發育的細枝,下部與根相接,表面灰棕色,有縱皺,彎曲處常有密集的橫皺紋,皮孔橫長,微突起而色淡。根圓柱形,多分枝,直徑0.3~1.5厘米,表面縱皺明顯,皮孔可見。質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辛,稍苦。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微苦。歸脾經、腎經、心經。
功效作用 益氣健脾、補腎安神。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
臨床應用 用量9~27克,治療脾腎陽虛、腰膝痠軟、體虛乏力、失眠、多夢、食慾不振。治跌打損傷:鮮刺五加根120克,土鱉蟲3克,酒煎內服;治腸風下血:刺五加、漏蘆根,燉豬大腸服。
藥理研究 毒性:皮下注射總苷LD50為14.5克/千克,總黃酮腹腔給藥LD50為89.8毫克/千克。刺五加有明顯鎮靜作用,能改善大腦的興奮、抑制過程,增強學習記憶力,提高工作效率;對心血管系統有作用;能抗腫瘤;具適應原樣作用和免疫調節作用。抗疲勞、耐缺氧、抗高低溫、抗放射、抗應激,延緩衰老,增強免疫功能,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內分泌功能紊亂,減慢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及心肌耗氧指數,降低心肌氧利用率,可降低血壓,減少心梗的範圍,保護心肌缺血,止咳祛痰,增強代謝及促進組織再生,抗菌、抗病毒,具有解毒等作用。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有多種糖苷,有類似人參根中皂苷的生理活性。另含2,6-二甲氧基苯醌、白樺脂酸、肉豆蔻酸、咖啡酸、綠原酸、刺五加苷A、刺五加苷B(丁香苷)、刺五加苷C、刺五加苷D、刺五加苷E、刺五加酮等成分。
使用禁忌 陰虛火旺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小兒筋骨痿軟,行走較遲:五加皮9克,茜草、木瓜、牛膝各6克。水煎服。(《寧夏中草藥手冊》) ②治風溼疼痛:五加皮15克,水煎服,或加黃酒泡服。(《甘肅中草藥手冊》) ③治風溼關節炎,關節拘攣疼痛:a.五加皮9克,獨活6克,防風6克,桑枝9克,威靈仙9克,水煎服。(《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b.穿山龍、白鮮皮、五加皮各15克,白酒泡24小時,日服10毫升。(《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④治腳氣浮腫:五加皮12克,黃芪30克。水煎服。(《寧夏中草藥手冊》) ⑤治水腫,小便不利:五加皮、陳皮、生薑皮、茯苓皮、大腹皮各9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大棗
下一味中藥材: 紅景天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