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íng zhī
藥材名稱 | 人參葉 |
藥材拼音 | líng zhī |
藥材別名 | 參葉、人參苗 |
英文名稱 | folium ginseng |
功效分類 | 補氣藥 |
藥用部分 | 五加科植物人參Panax ginseng C.A.Mey.的乾燥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肥大,肉質,紡錘形,末端多分歧,外皮淡黃色。葉為掌狀複葉,具長柄;輪生葉的數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複葉,2年生者l片五出複葉,3年生者2片五出複葉,以後每年遞增1片複葉,最多可達6片複葉;小葉片披針形,下方2片小葉較小,邊緣具絀鋸齒。傘形花序單一頂生,每花序有10~80多朵花,整合圓球形;花小,花萼綠色;花瓣淡黃綠色;子房下位。果實為核果狀漿果,扁球形。花期5~6月,果期6~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數百米的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下。野生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及河北等地,也有引種栽培。 |
採收加工 | 秋季採收,晾乾或烘乾。 |
藥材性狀 | 常紮成小把,呈束狀或扇狀,長12~35厘米。掌狀複葉帶有長柄,暗綠色,3~6枚輪生。小葉通常5枚,偶有7或9枚,呈卵形或倒卵形。基部的小葉長2~8厘米,寬1~4厘米;上部的小葉大小相近,長4~16厘米,寬2~7厘米。基部楔形,先端漸尖,邊緣具細鋸齒及剛毛,上表面葉脈生剛毛,下表面葉脈隆起。紙質,易碎。氣清香,味微苦而甘。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甘。歸肺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補氣,益肺,祛暑,生津。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用量為3~10克。用於氣虛咳嗽。暑熱煩躁,津傷口渴,頭目不清,四肢倦乏。 |
藥理研究 | 能提高學習記憶力,增加腦內RNA的含量和全腦去甲腎上腺素的含量;能顯著提高免疫功能;可使冠脈血流量明顯增加,耗氧量減少,心肌收縮力明顯增強,心率減慢,降低血壓,改善心功能及心肌缺血作用;提高耐缺氧能力;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明顯抑制血瘀大鼠的血栓形成,降低其血細胞比容,增加血瘀動物紅細胞流動性;影響體內脂質、蛋白質及水鹽代謝;抗腫瘤作用;延緩衰老作用;具有抗疲勞作用,對高溫、低溫、燙傷和微波輻射的應激條件下的機體具有保護作用。尚具有抗炎、抑制病毒複製、使血清總蛋白含量及胎盤功能明顯改善的作用。 |
化學成分 | 人參葉含人參皂苷Rb1、人參皂苷Rb2、人參皂苷Rc、人參皂苷Rd、人參皂苷Re、20(R)原人參二醇、三葉豆苷、1,2-二苯基乙烷、十三烷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慎服,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同用。 |
配伍藥方 | 1.清熱解毒:人參葉10克,連翹15克,金銀花15克。水煎服。(《本草綱目》) 2.補氣養血:人參葉10克,當歸10克,熟地黃12克。水煎服。(《本草綱目》) 3.潤肺止咳:人參葉10克,百合12克,川貝母6克。水煎服。(《本草綱目》) 4.益腎固精:人參葉10克,枸杞子10克,淫羊藿10克。水煎服。(《本草綱目》)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