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蕓薹子

yún tái zi

蕓薹子
蕓薹子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蕓薹子
藥材拼音 yún tái zi
藥材別名 油菜籽、蕓薹子、蕓薹籽
英文名稱 semen brassicae campestris
功效分類 活血調經藥
藥用部分 十字花科植物油菜Brassica campesrtris L.的乾燥成熟種子。
(動)植物形態 二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無毛,微帶粉霜。莖直立,粗壯。基生葉長10~20厘米,大頭羽狀分裂,頂生裂片圓形或卵形,側生裂片5對,卵形;下部莖生葉羽狀半裂,基部擴充套件且抱莖,兩面均有硬毛,有緣毛,上部莖生葉提琴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心形,抱莖,兩側有垂耳,全緣或有波狀細齒。總狀花序生枝頂,花期傘房狀,萼片4,黃帶綠色;花瓣4,鮮黃色,倒卵形或圓形,長3~5毫米,基部具短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8~9毫米,短雄蕊6~7毫米,花絲細線形,子房圓柱形,長10~11毫米,上部漸細,花柱明顯,柱頭膨大成頭狀。長角果條形,長3~8厘米,寬2~3毫米,先端有9~24毫米的喙,果梗長5~1 5毫米。種子球形,直徑約1.5毫米,紅褐或黑色,近球形。花期3~5月,果期4~6月。
產地分佈 為栽培植物,喜肥沃、溼潤的土地。主產區是長江流域和西北。
採收加工 4~6月間,種子成熟時,將地上部分割下,曬乾,打落種子,除去雜質,曬乾。
藥材性狀 種子近球形,直徑1.5~2毫米。表面紅褐色或棕黑色,放大鏡下觀察其有網狀紋理,一端具黑色圓點狀種臍。破開種皮內有子葉2片,肥厚,乳黃色,富油質,沿中脈相對摺,胚根位於2縱摺的子葉之間。氣微,味淡。以籽粒飽滿,色澤光亮者為佳。
性味歸經 性平,味辛、甘。歸肝經、大腸經。
功效作用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潤腸通便。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用量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主治產後惡露不盡,瘀血腹痛,痛經,腸風下血,血痢,風溼關節腫痛,癰腫丹毒,乳癰,便秘,粘連性腸梗阻。
藥理研究 有抗菌作用,對革蘭氏陽性球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另本品含植物油量多,有潤腸通便功效。
化學成分 主要含葡萄糖蕪菁芥素、葡萄糖異硫氰酸戊-4-烯-酯、前告伊春,又含脂肪油、蛋白質、芸香苷、菜子固醇、22-去氫菜油固醇及多種氨基酸。
使用禁忌 陰血虛,大便溏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痔漏腸風:用蕓薹子120克為末,用好酒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溫酒送下,日進一服。(《普濟方》) ②治夾腦風及偏頭痛:蕓薹子0.3克,川大黃0.9克,搗細羅為散,每取少許吹鼻中,後有黃水出。如有頑麻,以釅醋調塗之。(《聖惠方》) ③治粘連性腸梗阻:蕓薹子150克,小茴香60克,水煎,分數次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④治一切丹毒遍身:蕓薹子30克,上以酒一大盞和研去滓,煎五七沸,無時溫服一合。(《證治準繩》) ⑤治大便秘結:蕓薹子9~12克(小兒6克),厚朴9克,當歸6克,枳殼6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上一味中藥材: 土牛膝
下一味中藥材: 廣東王不留行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