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ù zhī zi
藥材名稱 | 預知子 |
藥材拼音 | yù zhī zi |
藥材別名 | 八月札、八月炸、八月瓜、燕覆子、八月楂、壓驚子、拉拉果 |
英文名稱 | Fructus Akebiae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木通科植物木通Akebia quinata (Thunb.) Decne.、三葉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unb.)Koidz.或白木通Akebia trifoliata(Thlmb.)Koidz.var.austalis(Diels)Rehd.的近成熟果實。 |
(動)植物形態 | 落葉木質藤本,莖、枝均無毛。掌狀複葉,通常3~5葉簇生於枝端,或互生,小葉5,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頂端鈍圓、微凹或具短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全緣。總狀花序腋生;花單性;雄花生於上部,雄蕊6枚;雌花花被片紫紅色,具6個退化雄蕊,心皮分離,3~12。果實肉質,長卵形,成熟後沿腹縫線開裂;種子多數,卵形,黑色。花期4~5月,果實成熟期8月。 |
產地分佈 | 野生於山坡或山谷疏林間。分佈於湖南、廣東、四川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果實將變黃時摘下,原個或剖開兩半,曬乾。 |
藥材性狀 | 卵圓柱形,稍彎曲,長3~8厘米,直徑2.5~3.5厘米。頂端鈍,基部具果柄痕。表面淺黃棕色或土棕色,皺縮,成熟者皺紋較粗而疏,未成熟者皺紋細密。果皮厚,粗糙,顯顆粒性。剝開內有種子多數,密集於絮狀果瓤中,種子圓形、長圓形或卵形,略扁平,紅棕色或黑棕色,有光澤,具細密皺紋。氣微清香,味淡而澀。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歸肝經、膽經、胃經、膀胱經。 |
功效作用 | 疏肝理氣、活血止痛、除煩利尿。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5~30克,煎服;大劑量可用30~60克;或浸酒。用治肝胃氣痛、胃熱不思食、腰痛、脅痛、疝氣、痛經、子宮下垂、煩渴、輸尿管結石。臨床與尿珠子同用,治療輸尿管結石有較好療效。 |
藥理研究 | 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及大腸桿菌均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具有抗癌作用,臨床上可用於治療乳腺癌及消化系統癌症。 |
化學成分 | 含糖類、齊墩果酸、木通皂苷stc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凡脾虛作洩瀉者勿用,孕婦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中寒腹痛、疝痛:預知子30克、小茴香12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②治輸尿管結石:預知子配薏苡仁各60克,煎服。(《中藥志》) ③治淋巴結核:預知子、金櫻子、海金沙根各120克,天葵子240克。煎湯分3日服。(蘇州醫學院《中草藥手冊》) ④治肝癌:預知子、石燕、馬鞭草各30克。水煎服。(《常用抗癌藥物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