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ǔ xiāng
藥材名稱 | 乳香 |
藥材拼音 | rǔ xiāng |
藥材別名 | 乳頭香、滴乳香、燻陸香、塌香、馬思答吉、天澤香、浴香 |
英文名稱 | frankincense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橄欖科植物卡氏乳香樹Boswellia carterli Birdw.及同屬數種植物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 |
(動)植物形態 | 矮小喬木。樹幹粗壯,樹皮光滑,淡棕黃色。葉互生,密集形成葉簇,或於上部疏生,奇數羽狀複葉,葉柄被白毛,小葉卜9對,對生,小葉片長卵形,先端鈍,通常略波曲,基部圓形,近心形或楔形,邊緣有不規則的圓齒裂,或呈不明顯齒裂至近全緣,兩面均被白毛或上面無毛,下面被疏毛。花小,排成總狀花序,苞片卵形,先端尖;花萼杯狀,先端5裂,裂片三角狀卵形,花瓣5片,淡黃色,與萼片互生,卵形,先端急尖;雄蕊10枚,著生於花盤外側,花葯橙色,花絲短;子房上位,弘4室,花柱粗,柱頭頭狀。果實小,倒卵形,有三鈍稜;果皮光滑,肉質,肥厚。 |
產地分佈 | 生於熱帶沿海山地。分佈於非洲東北部、索馬利亞、衣索比亞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夏季均可採收。採時於樹幹的皮部由下向上順序切傷,並開一狹溝,使樹脂從傷口滲出,流人溝中,數天後凝成千硬的固體,即可收取。 |
藥材性狀 | 呈球形、淚滴狀顆粒或不規則小塊狀,有時粘連成團塊。淡黃色、棕黃色或深棕色,常帶輕微的綠色、藍色或棕紅色。半透明。表面有一層類白色粉霜,除去粉霜後,表面仍無光澤。質堅脆,斷面蠟樣,無光澤,亦有少部分顯玻璃樣光澤。氣微芳香,味微苦。嚼之,初破碎成小塊,迅速軟化成膠塊,黏附牙齒、唾液成乳狀,並微有香辣感。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苦。歸心經、脾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調氣活血、定痛、消腫、生肌。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9克。用治氣血瘀滯、心腹疼痛、癰瘡腫毒、跌打損傷、風溼痺痛、痛經、產後瘀血刺痛。臨床還用於治療急性闌尾炎。 |
藥理研究 | 揮發油為乳香鎮痛的有效成分,主要為具鎮痛作用的乙酸正辛酯,佔揮發油總量的92.46%。以蒎烯作指標成分,可將索馬利亞乳香與衣索比亞乳香及蘇丹乳香鑑別開。 |
化學成分 | 含樹脂60%~70%、樹膠27%~35%、揮發油3%~8%。樹脂主要成分為遊離a,B-乳香脂酸、結合乳香脂酸、蒎烯、二戊烯、α,3-水芹烯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孕婦、胃弱者及無瘀滯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急心痛:胡椒49粒,乳香3克。為末。男用薑湯下,女用當歸湯下。(《攝生眾妙方》抽刀散) ②治偏頭痛不可忍:乳香(如皂子大)、高良薑(如指頭大)。上二味,於火上燒,迎煙燻鼻。隨痛左右用之。(《聖濟總錄》乳香散) ③治赤白帶下:草果一個(去皮),入乳香一小塊,用面並裹,火炮焦黃留性,取出和麵用之。上為細末。每服6克,陳米飲調下,重者9克。(《婦人良方》乳香散) ④治急、慢驚風:乳香15克,甘遂15克。同研細。每服1.5克,用乳香湯調下(《博濟方》) ⑤治赤口瘡:乳香、沒藥各3克,白礬1.5克,銅綠少許。研為末,摻之。(《醫學綱目》乳香散) ⑥治口瘡:乳香、沒藥、雄黃各3克,輕粉1.5克,巴豆霜少許為末摻之。(《證治準繩》)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