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ì rán tóng
藥材名稱 | 自然銅 |
藥材拼音 | zì rán tóng |
藥材別名 | 石髓鉛、方塊銅 |
英文名稱 | native copper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硫化物類礦物黃鐵礦Pyrite的礦石。 |
(動)植物形態 | 晶體少見,偶見立方體或四六面體。常呈不規則狀、樹枝狀、薄片狀、粒狀等。 |
產地分佈 | 主產於四川、陝西、雲南、遼寧、河北、湖南、廣東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可採,採挖後選取方塊狀、黃色光亮者,除去雜石、沙土及黑鏽。 |
藥材性狀 | 多呈方塊狀,大小不一,邊長0.2~2.5厘米。表面亮黃色,有金屬光澤,有的表面棕褐色,無金屬光澤,具棕黑色或墨綠色細條紋及砂眼。立方體相鄰晶面上 條紋相互垂直。條痕綠黑色或棕紅色。體重,質堅硬或稍脆,易砸碎,斷面黃白色,有金屬光澤或棕褐色,可見銀白色亮星。無臭,無味。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辛。歸肝經。 |
功效作用 | 散瘀、接骨、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9克,多入丸、散,若煎服,宜先煎;外用適量。用治跌撲腫痛,筋骨折傷。 |
藥理研究 | 口服含有自然銅的接骨丹,對骨折癒合有促進作用。在地方性甲狀腺腫病地區的井水中加入自然銅,可起到預防作用。自然銅在試管中對多種病原性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 |
化學成分 | 自然銅主含二硫化鐵。亦有銅、鎳、鋇等多種金屬混入。 |
使用禁忌 | 陰虛火旺,血虛無瘀者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打撲傷:自然銅(研極細,水飛過)同當歸、沒藥各1.5克。以酒調頻服,仍以幹摩痛處。(《本草衍義》) ②治跌撲骨折:自然銅(煅通紅,醋淬七次,放溼土上月餘用)、乳香,沒藥、當歸身、羌活等分。為散,每服6克,醇酒調,日再服。(《張氏醫通》自然銅散) ③治心痛:自然銅火煅,醋內淬九次,為末。每痛,醋調一字下。(《衛生易簡方》) ④治項下氣癭:自然銅貯水甕中,逐日飲食。皆用此水,其癭自消,或火燒煙氣,久久吸之亦可。(《直指方》) ⑤治一切惡瘡及火燒湯燙:自然銅、密陀僧各30克(並煅研),甘草、黃柏各60克(併為末)。上四味,一處研細,收密器中,水調塗或幹敷。(《聖濟總錄》自然銅散) ⑥治杖瘡:自然銅(醋淬七次)15克,乳香、沒藥各9克,茴香12克,當歸15克。上為細末。每服15克,溫酒調下。(《證治準繩》乳香散) ⑦治暑溼癱瘓,四肢不能動:自然銅(燒紅,酒浸一夜)、川烏頭(炮)、五靈脂、蒼朮(酒浸)各30克,當歸(酒浸)6克。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酒下,覺四肢麻木即止。(《綱口》引《陸氏積德堂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