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à dòu huáng juǎn
藥材名稱 | 大豆黃卷 |
藥材拼音 | dà dòu huáng juǎn |
藥材別名 | 黃豆卷、黃卷、大豆卷、卷櫱、豆櫱 |
英文名稱 | Sojae Semen Germinatum |
功效分類 | 辛涼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本品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 的成熟種子經發芽乾燥而得。 |
(動)植物形態 | 一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莖粗壯,多分枝,通常直立或上部蔓生,密生黃褐色長硬毛。三出複葉,葉柄長20厘米,密生黃色長硬毛,托葉不,披針形或寬卵形,小葉卵形,長卵形或狹卵形,兩側的小葉通常為狹卵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圓形,寬楔形或近於截形,全緣,兩面均被黃色或白色硬毛,下面較密。總狀花序短,腋生,月2~10朵花,苞片及小苞片披針形,花萼綠色,鍾狀,先端5齒裂,被黃色或白色長硬毛,花冠蝶形,白色,淡紅色或紫色,雄蕊10,9枚聯合1枚離生,子房線狀橢圓形,被黃色硬毛,花柱短,莢果帶狀矩形,具短柄,下垂,黃綠色或黃褐色,密生長硬毛。種子2~4粒,卵圓形或近球形,種皮黃色、綠色、褐色、黑色等。花期6~7月,果期7~9月。 |
產地分佈 | 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以東北、華北栽培面積最廣。 |
採收加工 | 將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脹,將水放出,用溼布覆蓋,每日用清水沖洗一次,待芽長至0.5~1厘米時,攤開,曬乾。 |
藥材性狀 | 本品種子呈橢圓形或腎形,稍扁,長0.7~1.4厘米,寬0.5~0.8厘米;表面灰黃色、黑褐色或紫褐色,光亮,有橫向皺紋,一側有長圓形種臍,長0.2~0.3厘米,種皮常裂開、破碎或脫落。子葉黃色,肥厚,胚根細長,伸出種皮之外,彎曲,長0.5~1厘米;質脆易斷。也有少數未發芽種子,種皮完整。無臭,味淡,有油膩感。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歸脾經、胃經、肺經。 |
功效作用 | 透邪解表,利溼解熱。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 9~15克,煎湯內服。用於暑時感冒,肢體酸重,胸悶脘痞,小便不利。 |
藥理研究 | 對肺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還有抗病毒作用,可用於病毒性感冒、流感。 |
化學成分 | 含天門冬醯胺、膽鹼、黃嘌呤及次黃嘌呤,另含鈣、鉀、矽等。此外,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甘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 |
使用禁忌 | 無溼熱者忌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頭風,溼痺,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大便結澀:大豆黃卷(炒)一升,酥15克。為末,食前溫水服一匙,日二服。(《普濟方》黃卷散) ②治水病,通身腫滿,喘急,大小便澀:大豆黃卷(醋拌炒幹)、大黃(微煨去皮)各30克。搗羅為散。每服6克,臨臥時,煎蔥、橘皮湯調下,以利大腸為度。(《聖濟總錄》大豆散) ③治老人痰火,咳嗽頻發,胸脅滿悶,百節攻痛,形贏氣弱,飲食少進:大豆黃卷1斤,曬乾炒燥,為細末。每晚服3克,黑棗泡湯調下。(《方脈正宗》) ④治陰癇慢驚,服溫熱藥太多,而卻生熱證,反為急驚;又治吐蟲:大豆黃卷(曬乾)、貫眾、板藍根、甘草(炙)各30克。上同為細末。每服1.5g或3克,白水煎,放冷服。甚者用藥9克,漿水入油數滴煎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⑤治小兒撮口及發噤:以初生時豆芽,爛研,以乳汁調與小兒吃,或生研絞取汁,少許與服亦得。(《聖惠方》) ⑥治黑痣、面黑幹、潤毛:大豆黃卷一升,炒令香為末。空心暖酒下一匙。(《普濟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