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粉萆薢

fěn bì xiè

粉萆薢
粉萆薢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粉萆薢
藥材拼音 fěn bì xiè
藥材別名 川萆薢、黃萆薢、土黃連、黃姜、赤節、土薯蕷、竹木
英文名稱 Hypoglauca yam
功效分類 利尿通淋藥
藥用部分 來源於薯蕷科植物粉背薯蕷Dioscorea hypoglauca Palibin的根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根狀莖橫走,粗厚,多細長鬚根。莖纖細,左旋。單葉互生,紙質,葉片三角狀心形或卵狀披針形,頂端漸尖,邊緣波狀,葉幹後近黑色,下面灰白色。花黃綠色,單性,雌雄異株,雄花為腋生向上的穗狀花序,花單生或2~3朵簇生,花被6裂,雄蕊3,退化雄蕊3,互生,雌花為下垂的穗狀花序,花單生,花被6,柱頭3裂。蒴果近圓形,微被白粉,有3翅,成熟後向上反轉。花期5~8月,果期6~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海拔200~1300米的山腰陡坡、山谷緩坡或水溝邊、陰坡的混交林緣或疏林下。分佈於安徽、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採收加工 春、秋均可採挖,挖出後洗淨除去鬚根,切片曬乾。
藥材性狀 根莖竹節狀,類圓柱形,有分枝,表面皺縮,常殘留有莖枯萎疤痕及未除盡的細長鬚根。商品多為不規則的薄片,大小不一,厚約0.5毫米,邊緣不整齊,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切面黃白色或淡灰棕色,平坦,細膩,有粉性及不規則的黃色筋脈花紋維管束,對光照視,極為顯著。質松,易折斷。氣微,味辛、微苦。
性味歸經 性平,味苦。歸腎經、胃經。
功效作用 利溼去濁、祛風除痺。屬利水滲溼藥下屬分類的利尿通淋藥。
臨床應用 用量9~15克,煎湯內服;或入丸、散。用治風溼頑痺、腰膝疼痛、筋脈屈伸不利;膏淋、熱淋、石淋、小便不利;脾胃溼熱下注之尿濁症;溼熱下注所致帶下、遺精等。
藥理研究 藥理研究表明,粉萆薢對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有抑制作用,可使外周血T細胞百分率增加,具有一定的免疫藥理活性。薯蕷皂能抑制腫瘤細胞白血病L₁₂₁₀,IC₅₀為0.17μg/ml。還有抗真菌作用,對細菌無效。
化學成分 含薯蕷皂苷元、粉背皂苷A、纖細薯蕷皂苷、原纖細薯蕷皂苷等。薯蕷皂苷元的含量測定方法有:庫侖滴定法、TLC掃描測定法。
使用禁忌 腎虛陰虧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陰痿失溺:萆薢6克,附子4.5克。合煎湯內服。(《泉州本草》) ②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旋如膏糊;或小便頻數,雖不白濁,亦能治療:益智仁、粉萆薢、石菖蒲、烏藥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鹽一捻,同煎至七分,溫服,食前。(《楊氏家藏方》萆薜分清飲) ③治白帶日久,體力衰弱:懷山藥30克,萆薢24克,蓮子9克,水煎,食前溫服。(《陝西中醫驗方選編》) ④治楊梅瘡,不問新舊潰爛,或筋骨作痛:川萆薢,每次用一兩,以水三盅,煎二盅,去渣,不拘時,徐徐溫服。(《外科發揮》萆薢湯) ⑤治腸風、痔漏:萆薢(細銼)、貫眾(逐葉擘下了去土)等分。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空心,食前服。(《孫尚藥方》如聖散) ⑥治風溼腰痛,久溼痺不散:萆薢、杜仲(去粗皮,炙)各三兩,枸杞根皮(洗)五兩。上三味,細銼,用好酒五升,於淨瓶內浸密封,重湯煮兩時許,取出候冷,旋暖不拘時飲之,常令微醉。(《聖濟總錄》萆薢酒)
上一味中藥材: 海金沙
下一味中藥材: 黑種草子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