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í hóu táo
藥材名稱 | 獼猴桃 |
藥材拼音 | mí hóu táo |
藥材別名 | 藤梨、木子、獼猴梨、羊桃 |
英文名稱 | kiwi fruit |
功效分類 | 利水消腫藥 |
藥用部分 | 獼猴桃科植物獼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的乾燥成熟果實。 |
(動)植物形態 | 藤本。幼枝赤色,同葉柄密生灰棕色柔毛,老枝無毛;髓大,白色,片狀。單葉互生;葉柄長達6厘米;葉片紙質,圓形、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7厘米,先端突尖、微凹或平截,基部闊楔形至心臟形,邊緣有刺毛狀齒,上面暗綠色,僅葉脈有毛,下面灰白色,密生灰棕色星狀絨毛。花單生或數朵聚生於葉腋;單性花,雌雄異株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萼片5,稀為4,基部稍連合,與花梗被淡棕色絨毛;花瓣5,稀為4,或多至6~7片,剛開放時呈乳白色,後變黃色;雄蕊多數,花葯揹著;子房上位,多室,花柱絲狀,多數。漿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3~5厘米,密生棕色長毛,有香氣。種子細小,黑色。花期6~7月,果熟期8~9月。 |
產地分佈 | 生長於山地林間或灌叢中,常繞於他物上。分佈於中南及陝西、四川、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採摘成熟果實,鮮用或曬乾用。 |
藥材性狀 | 漿果近球形、圓柱形,倒卵形或橢圓形,長4~6厘米。表面黃褐色或綠褐色,被茸毛、長硬毛或刺毛狀長硬毛,有的禿淨,具小而多的淡褐色斑點,先端喙不明顯,微尖。基部果柄長1.2~4厘米,宿存萼反折;果肉外部綠色,內部黃色。種子細小,長2.5毫米。氣微,味酸、甘、微澀。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酸、甘。歸胃經、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解熱,止渴,健胃,通淋。屬利水滲溼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30~60克;或生食,或榨汁飲。主治煩熱,消渴,肺熱乾咳,消化不良,溼熱黃疸,石淋,痔瘡。 |
藥理研究 | 防癌;延緩衰老;增強耐缺氧;降血脂;保肝;抗炎。 |
化學成分 | 本品主要含糖、維生素、有機酸、色素,另含獼猴桃鹼、玉蜀嘌呤、大黃素、類胡蘿蔔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煩熱口渴:獼猴桃果實30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②治尿路結石:獼猴桃果實15克。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③治肝硬化腹水:獼猴桃果、半邊蓮各30克,大棗10枚。煎服。(《安徽中草藥》) ④治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獼猴桃乾果60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