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茯苓

fú líng

茯苓
茯苓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茯苓
藥材拼音 fú líng
藥材別名 茯靈、雲苓、茯菟、松腴、松薯、松苓
英文名稱 Poria cocos
功效分類 利水消腫藥
藥用部分 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 Wolf.的菌核。
(動)植物形態 子實體生於菌核上,一年生,平伏貼生。管口面白色,後變為淡褐色;管口多角形至不規則形;菌管單層,白色。菌肉白色至乳黃色。菌絲無鎖狀聯合,有小囊狀體,孢子長橢圓形至圓柱形,光滑無色。菌核球形、卵形至不規則形,大小不等,大者直徑可達30厘米以上,新鮮時較軟,幹後變硬,有厚而多皺的皮殼,表面褐色至紅褐色,幹後變為黑褐色。菌核內部粉粒狀,外層淡粉紅色,內部白色。菌絲結構與子實體相似。
產地分佈 多寄生於氣候涼爽、乾燥、向陽山坡上的馬尾松、黃山松、赤松、雲南松等針葉樹的根部,深入地下20~30厘米處。分佈於河北、山東、四川等地。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一般多在7~9月,挖後去泥土、堆積,以草墊覆蓋,使內部水分滲出,取出置通風處陰乾,反覆數次,直至乾燥,即為“茯苓個”;在稍幹、表面起皺時,削取外皮,為“茯苓皮”;中心部分切成的塊片,為“茯苓塊”與“茯苓片”;帶棕紅色或淡紅色部分切成的片塊稱“赤茯苓”;近白色部分切成的片塊稱“白茯苓”;帶松根者稱“茯神”。
藥材性狀 類球形、橢圓形或為不規則團塊,大小圓扁不一,長10~30厘米,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皺紋,質堅實而重,難破碎,一般重1~1.5千克,小者重約0.5千克。斷面顆粒性,有時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無臭,味淡,嚼之粘牙。
性味歸經 性平,味甘、淡。歸心經、肺經、脾經、腎經。
功效作用 利水滲溼、健脾寧心。屬利水滲溼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臨床應用 用量9~15克,煎服或入丸服。用治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藥理研究 可預防胃潰瘍,對肝損傷有防治作用;有抗癌作用;且能加快心率。藥理實驗表明,具有利尿、抗菌作用,能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此外,還有降低血糖、降低胃酸、增強離體心臟心縮等作用。
化學成分 含三萜羧酸,有茯苓酸、土莫酸、齒孑L菌、松苓酸、松苓新酸等,還含有多聚糖,主要為茯苓聚糖,含量最高可達75%,經結構改造後可得到具有較強抗腫瘤活性的茯苓次聚糖。此外,尚含有組氨酸、腺嘌呤、膽鹼、β-茯苓聚糖酶、蛋白酶、脂肪酸、脂肪、卵磷脂、麥角甾醇、茯苓素、茯苓新酸、3-氫化松苓酸、麥角甾-7,22-二烯-3β-醇、7,9(11)去氫茯苓酸等。
使用禁忌 陰虛而無溼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水腫:白朮(淨)6克,茯苓9克,郁李仁4.5克。加生薑汁煎。(《不知醫必要》茯苓湯) ②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茯苓120克,桂枝、白朮各90克,甘草60克。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③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薑240克,茯苓90克。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金匱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湯) ④治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240克,澤瀉120克,甘草60克,桂枝60克,白朮90克,生薑120克。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金匱要略》茯苓澤瀉湯) ⑤治盜汗:茯苓75克,為末。每服6克,濃煎艾湯調下。(《普濟方》陳艾湯) ⑥治頭風虛眩,暖腰膝,主五勞七傷: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綱目》茯苓酒)
上一味中藥材: 黑豆
下一味中藥材: 柳枝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