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ǎng dōng luò shí téng
藥材名稱 | 廣東絡石藤 |
藥材拼音 | guǎng dōng luò shí téng |
藥材別名 | 穿根藤、松筋藤、風不動藤 |
英文名稱 | Guangdong Luoshi rattan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茜草科植物蔓九節Psychotria serpens Linn.的帶葉莖枝。 |
(動)植物形態 | 多分枝的匍匐草本。小枝幼時呈壓扁狀,後變為圓柱形。葉對生,紙質,葉形變化極大,橢圓形、卵形、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頂端急尖或鈍,基部楔形,側脈每邊5~6條,在葉的兩面均不明顯;有葉柄;托葉早落,膜質。聚傘花序頂生,略有分枝,苞片和小苞片線狀披針形,花近無梗或具短梗;萼管倒圓錐形,萼簷稍擴大,頂部5裂;花冠白色,狹管形,外被粉狀微毛,喉部披長柔毛,頂部5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比冠管略短;雄蕊5枚,花葯伸出。核果小,漿果狀,近球形或橢圓形,成熟時白色,有明顯的縱稜。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地、丘陵地、山谷的疏林中或灌木叢中。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福建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收。割取全株帶葉藤莖,抖淨泥沙,切成短段,曬乾。 |
藥材性狀 | 莖枝圓柱形,有分枝,多切段。表面黑褐色,有縱皺紋,具節,節處常有不定根。質堅實,嫩枝較脆,折斷面髓腔較大或中空;老莖木質,難折斷,斷面木部淺棕紅色,中央間見深色的小髓。葉對生,薄革質,卵形或橢圓形,葉上表麵灰綠色至綠褐色,葉下表面色較淺,全綠,具葉柄,托葉膜質,棕褐色,近方形。間見類球形小核果,淡白色。氣微,味澀略甘。 |
性味歸經 | 味苦,性微寒。歸心經、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通絡、涼血消腫。屬祛風溼藥下分類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服;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取鮮品搗爛敷傷處。用治風溼痺痛、筋脈拘攣、血熱癰腫、跌打損傷。 |
藥理研究 | 研究表明,絡石藤可以透過多種途徑發揮抗炎作用,如抑制白細胞介素-6 (IL-6)、腫瘤壞死因子 (TNF-α) 等炎症因子的生成和釋放;調節核轉錄因子-kappa B (NF-κB) 訊號通路,抑制嗜酸性粒細胞的趨化和啟用等。 |
化學成分 | 全草含β-谷甾醇、豆甾醇及高階脂肪族醇、酮等。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1、絡石藤泡酒:將乾燥的絡石藤與白酒或黃酒一同浸泡,經過一段時間後,可飲用。據說這種配伍可以提高絡石藤的溶解度,促進有效成分的釋放。 絡石藤龍涎丸:絡石藤與其他草藥如龍涎香、黃連、黃芩等混合製成丸劑,常用於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 2、絡石藤煎劑:絡石藤可以單獨煎劑飲用,也可以與其他草藥如黃芩、黃連、連翹等一同煎煮,用於治療感冒、咳嗽、發熱等症狀。 3、絡石藤外敷:將絡石藤研磨成粉末或用水煎煮後敷於面板上,可用於治療溼疹、面板瘙癢等症狀。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