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ǎi tóng pí
藥材名稱 | 海桐皮 |
藥材拼音 | hǎi tóng pí |
藥材別名 | 釘銅皮、刺桐皮、鼓桐皮、刺通、接骨藥 |
英文名稱 | bark of himalayan coralbean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L.var.orientalis(L.) Merr.的樹皮。 |
(動)植物形態 | 高大喬木。樹皮灰棕色,枝淡黃色至土黃色,密生灰色茸毛,具黑色圓錐狀刺。3出複葉,互生或簇生於枝頂;小葉闊卵形至斜方狀卵形,全緣。總狀花序,生有茸毛;萼佛焰狀;花冠呈蝶形,大紅色,旗瓣倒卵狀披針形,稍反曲,翼瓣和龍骨瓣近等長,短於萼;雄蕊10枚,兩束。莢果串珠狀,稍彎曲。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地疏林,也有栽培。分佈於廣西、廣東、雲南、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及貴州等地。 |
採收加工 | 初夏剝取有釘刺的樹皮,曬乾。 |
藥材性狀 | 板片狀,兩邊略捲曲。外表面淡棕色,常有寬窄不等的縱凹紋,散佈釘刺。釘刺長圓錐形,頂端銳尖,基部長圓形,縱向延長。內表面黃褐色,較平坦,有細密網紋。質硬而韌,斷面裂片狀,氣微香,味稍苦或淡。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苦、辛。歸肝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溼、通經絡、止痛。屬祛風溼藥下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0~20克,煎服;或浸酒。外用煎洗或研末調敷。用治風溼痺痛、腰膝疼痛;外用治疥癬、溼疹。 |
藥理研究 | 具有鎮痛、鎮靜作用;抗菌;還有拮抗乙醯膽鹼所致腸管收縮作用。1:3水浸劑試管內對多種面板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海帕刺桐鹼、緣刺桐鹼、甜菜鹼、膽鹼、刺桐文鹼、刺桐特鹼、刺桐定鹼、刺桐靈鹼、刺桐平鹼、刺桐寧鹼、刺桐匹亭鹼、刺桐二烯酮鹼、下箴刺桐鹼、下箴刺桐鹼甲酯、刺桐亭鹼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血虛者不宜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中惡霍亂:海桐皮煮汁服之。(《聖濟總錄》) ②治小兒蛔蟲病:海桐皮1.5~3克。研粉開水沖服。(《廣西本草選編》) ③治肝硬化腹水:鮮海桐皮30克。燉豬骨服。(《廣西本草選編》) ④治風蟲牙痛:海桐皮煎水漱之。(《聖惠方》) ⑤治風癬有蟲:海桐皮、蛇床子等分。為末,以豬脂調搽之。(《如宜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