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ín jiāo
藥材名稱 | 秦艽 |
藥材拼音 | qín jiāo |
藥材別名 | 秦膠、秦糾、大艽 |
英文名稱 | large-leaved gentian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清熱藥 |
藥用部分 | 龍膽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的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粗長,扭曲不直,近圓錐形,根莖部有許多纖維狀殘存葉基。莖直立或斜生。葉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生葉多數叢生,全緣,主脈5條,莖生葉3~4對,較小,對生。花多整合頂生及莖上部腋生的輪傘花序,花萼管一側開裂,略呈佛焰苞狀,萼齒淺,花冠管狀,深藍紫色,長約2厘米,先端5裂,裂片間有5片短小褶片,雄蕊5枚,子房長圓形,無柄。蒴果長圓形或橢圓形。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區草地、溪旁兩側、路邊坡地、灌叢中。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秋季均可採挖,但以秋季質量最好。挖出後去掉莖葉,曬至柔軟時,堆成堆,使其自然發熱,到根內部變成肉紅色時,曬乾。也可在挖根後,直接曬乾。 |
藥材性狀 | 略圓錐形,上粗下細,長7~30厘米,直徑1~3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有縱向或扭曲的縱溝。根頭部常膨大,多由數個根莖合著。殘存的莖基上有纖維狀葉基維管束。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色或棕黃色,木部黃色。氣特殊,味苦而澀。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苦、辛。歸胃經、肝經、膽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溼、退虛熱、舒筋止疼。屬祛風溼藥下分類的祛風溼清熱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5~10克,內服治療風溼關節痛、筋脈拘攣、結核病潮熱、小兒疳積發熱、黃疸、小便不利等症。治療關節痛、頭痛、牙痛等:秦艽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 |
藥理研究 | 給大鼠腹腔注射秦艽鹼甲、醇提物(含總苦苷)和氨化秦艽醇提物(含總生物鹼)具有明顯抗炎作用;秦艽鹼甲具有抗過敏作用,能明顯減輕組胺噴霧引起的豚鼠哮喘,對兔蛋清過敏性休克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小用量時對大鼠、小鼠有鎮靜作用,較大用量時出現興奮、驚厥、導致麻痺而死;龍膽苦苷和當藥苷有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水提物和醇提物對醋酸誘發小鼠扭體反應有明顯鎮痛作用,且能直接抑制心臟引起血壓下降及心率減慢,對大鼠、小鼠均有升高血糖作用。毒性:秦艽鹼甲小鼠灌胃及腹腔給藥的LDso分別為486毫克/千克和300毫克/千克。 |
化學成分 | 含龍膽鹼(秦艽鹼甲)、龍膽次鹼(秦艽鹼乙)、龍膽醛鹼(秦艽鹼丙)、龍膽苦苷、α-香樹脂醇、秦艽鹼甲、秦艽鹼乙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久病虛寒,尿多,便溏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頭風痛:秦艽、白芷、川芎各6克,藁本9克。水煎服。(《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②治小便艱難,脹滿悶:秦艽(去苗)30克。以水一大盞,煎取七分,去滓,食前分作二服。(《聖惠方》) ③治一切瘡口不合:秦艽細末,摻之。(《直指方》秦艽摻方) ④治久癰疽:秦艽15克,搗羅為末。塗敷瘡上,以帛裹縛之,日三次。(《聖濟總錄》秦艽塗敷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