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fán
藥材名稱 | 白礬 |
藥材拼音 | bái fán |
藥材別名 | 礬石、理石、白君、明礬、羽澤 |
英文名稱 | alum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溼藥 |
藥用部分 | 硫酸鹽類明礬石族礦物明礬石Alunite經加工精製而成的結晶。 |
(動)植物形態 | 白礬是一種無機化學物質,也稱為硫酸鋁鉀或者明礬。它通常以固體的形態存在,呈現為白色結晶狀或粉末狀物質。白礬的化學式為KAl(SO4)2·12H2O,其中含有結晶水分子。在常溫下,白礬是穩定的,可溶於水。它可用於各種不同的應用,例如製備皂、淨化水、草坪施肥等。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我是一個AI機器人,我無法提供與白礬相關的任何醫療或健康建議,請在使用白礬或其它化學物質時務必遵循正確的安全操作方法和相關指南。 |
產地分佈 | 分佈於山西、河北、甘肅、浙江、安徽、福建、湖北等地。主產於浙江平陽、安徽無為、福建福鼎。 |
採收加工 | 全年皆可採挖,採收後將明礬石打碎,用水溶解,收集溶液,過濾,加熱濃縮,放冷後析出結晶即得。 |
藥材性狀 | 不規則塊狀或粒狀,無色或淡黃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細密縱稜,有玻璃樣光澤,常披有白色細粉。質硬而脆,易砸碎,斷面顯玻璃樣光澤。斷口不平坦。氣微,味酸,微甘而極澀。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澀、酸。有小毒。歸肺經、脾經、肝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祛痰燥溼、解毒殺蟲、止血止瀉、解毒殺蟲、燥溼止癢。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3克,研末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吹喉,或調敷,或化水洗漱。用治痰飲中風、癲癇、喉痺、疥瘡溼瘡、癰疽腫毒、水火燙傷、口舌生瘡、爛弦風眼、耵耳流膿、鼻中息肉、痔瘡、崩漏、衄血、外傷出血、久瀉久痢、帶下陰癢、脫肛、子宮下垂、便血、溼疹、疥癬。 |
藥理研究 | 白礬具有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如抑制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真菌;抗陰道滴蟲;具有收斂作用。 |
化學成分 | 白礬主含含水硫酸鋁鉀。本品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變異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炭疽桿菌、福氏及志賀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白喉桿菌、破傷風桿菌、淋病雙球菌等有明顯抑制作用,對白色念珠菌、表皮癬菌、毛黴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
使用禁忌 | 白礬內服過量易致嘔吐,體虛胃弱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療腫惡瘡:白礬(生用)、黃丹各等分。上各另研,臨用時各抄少許和勻,三稜針刺瘡見血,待血盡上藥,膏藥蓋之。(《衛生寶鑑》二仙散) ②治癲狂因憂鬱而得,痰涎阻塞包絡心竅者:白礬90克,川鬱金210克。二藥共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溫湯下。(《本事方》白金丸) ③治急喉痺:白礬9克,巴豆二個(去殼,作六瓣)。將礬於銚內,慢火熬化為水,置巴豆其內,候幹,去巴豆。取礬研為末。每用少許吹入喉中。(《玉機微義》白礬散) ④治溼疹、皮炎(亞急性期):五月艾、百部、明磯、毛麝香各15克,煎水外洗。(《中藥臨床應用》五百明洗劑) ⑤治黃水瘡:枯白礬、熟松香、黃丹,三味等分,研極細末,真芝麻油調塗患處。(《本草原始》) ⑥治小兒因剪臍,傷外風,致臍瘡久不幹:白礬(煅)、龍骨(煅)等分。上研為細末敷之,少少用。如無兩味,但得一味亦可。(《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⑦治小兒耳瘡及頭瘡,口邊肥瘡,蝸瘡:白礬(燒灰)30克,蛇床子30克。上藥同細研為散,幹摻於瘡上。(《聖惠方》白礬散) ⑧治粉刺:枯礬30克,生硫黃6克,白附子6克。上共為末,唾津調搽,臨晚上藥,次早洗去。(《萬病回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