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 kē zhēn
藥材名稱 | 三棵針 |
藥材拼音 | sān kē zhēn |
藥材別名 | 銅針刺 |
英文名稱 | radix berberidis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溼藥 |
藥用部分 | 來源於小檗科植物擬蠔豬刺Berbers soulieana Schneid.等同屬數種植物的乾燥根。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灌木。高達2米。莖直立,多分枝,幼枝淡黃色,具少數疣點,刺堅硬,三分叉,長1~2.5厘米。葉簇生,革質,葉片長圓狀披針形,稀長圓狀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急狹呈極短的柄,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邊緣有5~18個刺齒,齒長1.5~2.5毫米,齒距3~7毫米,側脈幾與中脈乖直,細脈不顯著。花8~20朵簇生,花梗長5~15毫米,小苞片2,卵狀長圓形,長約2毫米,萼片6,排成2輪;花黃色,6瓣,卵形至倒卵形,子房橢圓形,內含2~3個種子,稀3,宿存花柱長0.5毫米。漿果橢圓形,熟時紅色,被白粉。花期3~4月,果期8~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600~2000米的山坡、路旁及林緣。分佈於陝西、甘肅、湖北、四川等地。 |
採收加工 |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和鬚根,曬乾或切片曬乾。 |
藥材性狀 | 本品呈類圓柱形,稍扭曲,有少數分枝,長10~15厘米,直徑1~3厘米。根頭粗大,向下漸細。外皮灰棕色,有細皺紋,易剝落。質堅硬,不易折斷,切面不平坦,鮮黃色,切片近圓形或長圓形,稍顯放射狀紋理,髓部棕黃色。氣微,味苦。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有毒。歸肝經、胃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燥溼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用量15~30克,或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用於溼熱瀉痢,黃疸,溼疹,咽痛目赤,聹耳流膿,癰腫瘡毒。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升高白細胞,具有降低血壓、負性肌力作用,舒張冠脈血管,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對實驗性矽肺具有防治作用,有抗腫瘤作用。 |
化學成分 | 本品主要含多種生物鹼,主要為小檗鹼、藥根鹼、受巴枯鹼、九連鹼、掌葉防己鹼、非洲防己鹼、木蘭鹼、黃櫨木鹼等。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謹慎用藥。 |
配伍藥方 | ①治黃疸:三顆針莖15克。煎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暴發火眼腫痛:三顆針30克,車前子、光明草、菊花各9克,龍膽草12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③治喉痛:三顆針30克,山慈姑、雪膽各9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 ④治溼疹、癤腫:三顆針2份、滑石4份、青黛2份、生石膏4份。凡士林調製成25%軟膏,塗擦患處。(《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