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ōng fēng jú
藥材名稱 | 東風橘 |
藥材拼音 | dōng fēng jú |
藥材別名 | 狗骨簕、東風桔、砐殼刺、狗吉、烏柑仔、山柑子、黃根、半天釣、假花椒、豬釣簕公 |
英文名稱 | Atalantiae Buxifoliae Radix Et Caulis |
功效分類 | 辛溫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芸香科植物酒餅簕Atalantia buxifolia(Poir.)Oliv.的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分枝、有刺灌木或矮喬木,禿淨或幼枝被小柔毛,常有腋生強硬的刺。葉互生,腋間有銳刺,葉片厚革質,有油點,狹橢圓形、倒卵狀橢圓形、卵形至近圓形,先端圓而凹入,基部窄而呈一屈柄,有多數纖弱的脈,揉之有柑橘香氣。花兩性,單生,或2~3朵聚生於葉腋內,無柄或近無柄;萼齒闊卵狀三角形;花瓣6,白色;花萼近球形。漿果近球形,熟時藍黑色。花期夏季。 |
產地分佈 | 生於曠野、村邊、路旁灌木叢中。分佈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採收。挖取根部,除淨細根,洗淨,趁鮮切成片段,曬乾。 |
藥材性狀 | 根呈圓柱形,多分枝,呈不規則彎曲狀,長30~50厘米,直徑為0.4~1.0厘米。多已切成不規則片塊或短段。片塊厚0.5~1厘米,短段長3~5厘米。表面棕黃色,外層栓皮易呈紙片狀脫落,具支根痕及散在皮孔。質地硬、韌,斷面纖維性,皮部棕黃色,木質部較大,黃白色。氣微香,味微辛而苦。 |
性味歸經 | 性微溫,味辛、苦。歸肺經、胃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解表、化痰止咳、理氣止痛。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5~30克,煎服。用治感冒、頭痛、咳嗽、支氣管炎、瘧疾、胃痛、風溼性關節炎、腰腿痛。 |
藥理研究 | 東風橘可改善慢性支氣管炎大鼠的倦怠無力,進食減少和體重不增等症狀,使大鼠支氣管腔內分泌物減少和抑制支氣管黏膜上皮細胞增生。東風桔葉所含的揮發油對細菌和某些致病真菌具有較強的抑制功效與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活性有抑制作用。東風橘可治瘧疾,治法是取本品30~60克,水煎,瘧疾發作前4小時頓服,連服3~5天。 |
化學成分 | 東風橘根皮含燕風橘鹼、N-甲基東風橘鹼、酒餅簕鹼、N-甲基酒餅簕鹼、5-羥基-N-甲基東風橘鹼、黃酮苷、氨基酸、β-谷甾醇、葡萄內酯、檸檬苦素等化合物。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1.治流感,感冒,咳嗽,瘧疾:東風橘幹根或葉9~15克。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2.治風寒咳嗽、胃潰瘍,風溼痺痛:東風橘根15~30克。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3.治氣滯骨脘痛、腹痛:東風橘根30克,陳皮6克,香附、豆豉姜各9克。水煎服。(《香港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