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大青鹽

dà qīng yán

大青鹽
大青鹽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大青鹽
藥材拼音 dà qīng yán
藥材別名 青鹽、石鹽、戎鹽、胡鹽、岩鹽、羌鹽、陰土鹽
英文名稱 halitum
功效分類 清熱瀉火藥
藥用部分 來源於氯化物類石鹽族礦物石鹽Halite的結晶體。
(動)植物形態 晶體結構屬等軸晶系。晶體多為立方體,集合體成疏鬆或緻密的晶粒狀和塊狀,常因立方體的晶稜方向生長快而晶面下凹呈漏斗狀。無色透明或呈灰色(染色質為泥質油點)、黃色(染有氫氧化鐵)、紅色(染有無水氧化鐵)、褐色或黑色(染有有機質)等,或有藍色斑點。條痕為白色。具玻璃光澤,因潮解光澤變暗或呈油質狀。解理完全。斷口貝殼狀。硬度2~2.5。相對密度2.1~2.2(實測值為2.152)。
產地分佈 多形成於乾涸含鹽盆地和現代鹽湖中,為鹽湖中化學沉積而成,還包括不同地質時代沉積層中的崖(巖)鹽,且多為原生鹽。分佈於青海、甘肅、新疆、陝西、內蒙古、山東、安徽、雲南、西藏。主產於青海、新疆、內蒙古。
採收加工 全年可採。多在6~8月採收,自鹽湖中取出,曬乾。
藥材性狀 不規則多塊狀。大顆粒者可見漏斗狀生長遺蹟,呈不規則凹窩狀。青白色至暗白色,半透明,具脂肪樣光澤,有的可見分佈不均勻的藍色斑點。質硬脆,易砸碎,斷面潔淨,具玻璃樣光澤。氣微,味鹹。
性味歸經 性寒,味鹹。歸心經、腎經、膀胱經。
功效作用 瀉熱、涼血、明目、潤燥。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瀉火藥。
臨床應用 用量0.6~1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揩牙或水化漱口、洗目。用治尿血、吐血、齒舌出血、目赤腫痛、風眼爛弦、牙痛、大便秘結。
藥理研究 內服青鹽的稀溶液有促進胃液分泌,增加胃酸而助消化,至腸能刺激腸管粘膜,加強其蠕動與分泌,而有利於大便的排出。至於遊離的鈉離子吸收入血後,由於滲壓的作用,能吸收組織中的水分,並刺激腎臟,而奏利尿之效。此外還有些凝固血液的作用。
化學成分 主含氯化鈉,此外還夾雜有氯化鉀、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鎂、硫酸鈣和鐵等,其所含雜質多半是機械混入物。
使用禁忌 水腫者慎用。
配伍藥方 ①治風眼爛弦:戎鹽化水點之。(《普濟方》) ②治遠年風赤眼腫痛:青鹽、硇砂、石膽各一分。上藥用醋漿水一小盞,於瓷器中浸,日中曝之,候其藥著於瓷器四畔,幹刮取如粟米大,夜臥時著眼兩眥,不過三四度。(《聖惠方》) ③治腎臟虛冷,肝膈浮熱上衝,兩目生翳,黑花久不愈:青鹽一兩(明淨者生研),蒼朮一兩(米泔浸),木賊一兩(小便浸)。上為細末,空心熟水調下一錢,如大不見物者不過十服,小可只二三服。(《古今醫統》青鹽煎) ④治風熱牙痛:青鹽一斤,槐枝半斤。水四碗,煎汁二碗,煮鹽至幹,炒研,日用揩牙。(《唐瑤經驗方》) ⑤治咽喉疼痛,水谷不下:青鹽、白礬、硇砂各等分。上為末,吹患處,有痰吐出立效。(《口齒類要》破棺丹) ⑥治小便不利:茯苓半斤,白朮二兩,戎鹽彈丸大一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茯苓戎鹽湯) ⑦治小兒赤痢:青鹽搗汁,每服半盞。(《丹溪治法心要》)
上一味中藥材: 蘿芙木
下一味中藥材: 雞蛋花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