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薺苨

jì nǐ

薺苨
薺苨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薺苨
藥材拼音 jì nǐ
藥材別名 甜桔梗、土桔梗、空沙參、梅參
英文名稱 Radix Adenophorae tracheioidis
功效分類 清熱解毒藥
藥用部分 為桔梗科植物薺苨Adenophora trachelioides Maxim.的乾燥根。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根胡蘿蔔狀。全株無毛。莖單生,常多少“之”字形曲折,具白色乳汁。基生葉心臟腎形,寬超過長,莖生葉具2~6厘米長的葉柄,葉片心形或在莖上部的葉基部近於平截形,通常葉基部不向葉柄下延成翅,先端鈍至短漸尖,邊緣為單鋸齒或重鋸齒,長3~13厘米,寬2~8厘米。花序分枝長而幾乎平展,組成大圓錐花序,或分枝短而組成狹圓錐花序,花萼筒部倒三角狀錐形,5裂,裂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花冠鍾狀,藍色、藍紫色或白色,5裂,裂片寬三角狀半圓形,先端急尖,花盤筒狀,上下等粗或向上漸細,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蒴果卵狀圓錐形。花期7~9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坡草地或林緣。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
採收加工 春季採挖,除去莖葉。洗淨,曬乾。
藥材性狀 飲片切成圓形或類圓形厚片。片面黃白色,有不規則裂隙,呈花紋狀,皺縮。體輕,質松泡。無臭,味微甜。
性味歸經 性寒,味甘。歸肺經、脾經。
功效作用 潤燥化痰、清熱解毒。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用量5~10克。外用:適量,搗爛敷。主治肺燥咳嗽,咽喉腫痛。消渴,疔痛瘡毒,藥物中毒。
藥理研究 薺苨的主要藥理作用如下: 清熱解毒:薺苨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用於治療一些因熱毒引起的症狀,如口腔潰瘍、咽喉炎等。 利尿消腫:薺苨有利尿作用,能夠增加尿量,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浮腫症狀。 化痰止咳:薺苨有助於化解痰液,促進痰液的排出,對於咳嗽、咯痰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化學成分 主要含β-谷固醇和胡蘿蔔固醇等。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 ①治急慢性支氣管炎:薺苨鮮根(颳去外表粗皮)30克(幹根9克),枇杷葉(去毛)15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疔腫:老薺苨根汁一合。去滓,塗。不過三度。(《千金翼方》) ③治癤癰:鮮薺苨根,洗淨,切碎,加入10%菜油研糊,再調入30%凡士林,敷於區域性,厚約0.5厘米,用繃帶或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浙江醫學》1960:46) ④治紅茴香(山木蟹)中毒:薺苨根15克,六月雪全草、綠豆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面口黯,滅瘢去黑痣:薺苨60克,桂心0.9克,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以醋漿水調下3克,日三服。(《聖惠方》)
上一味中藥材: 重樓
下一味中藥材: 貫眾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