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燕三·燕王喜使慄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

燕王喜使慄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原文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者,厚人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以救过,难得于君矣。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此一举而两失也。义者不亏人以自益也,况伤人以自损乎!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弃大功者,辍也;轻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匿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

  乐间、乐乘怨不用其计,二人卒留赵,不报。

燕王喜使慄腹以百金為趙孝成王壽譯文

  燕王喜派慄腹用百金為趙孝成王祝壽,飲酒三天之後,慄腹回報燕王說:“趙國百姓中壯年的都死在長平,他們的遺孤還沒有長成壯年,可以進攻趙國。”

  燕王於是召見昌國君樂間,向他詢問說:“進攻趙國的事怎麼樣?”

  樂間回答說:“趙國,是一個四通八達的國家,它的百姓都善於作戰,不可以與趙國開戰。”

  燕王間:“我用一倍於趙國軍隊的兵力進攻它,可以嗎?”

  樂間說:“不可以。”

  燕王間:“我用三倍於趙國軍隊的兵力進攻它,可以嗎?”

  樂間說:“不可以。”

  燕王大怒。左右的大臣都認為可以進攻趙國,燕國很快發兵六十萬攻打趙國,派慄腹用四十萬軍隊攻打部邑,派慶秦用三十萬軍隊攻打代地。趙國派廉頗用八萬軍隊在郝邑迎擊慄腹,派樂乘用五萬軍隊在代地迎擊慶秦,燕國人詖打得大敗,樂間也投奔了趙國。燕王用書信一再向樂聞謝罪,說:“寡人無才,沒能順從您的意願,所以您棄國而去,寡人不賢明已經再清楚不過了。請允許我改正原來的那種想法,但您卻不肯聽從,因此派使者向您陳述一下我的意思,您再做出評價。常言道:‘仁義的人不輕易斷絕交情,聰明的人不輕易產生怨恨。’您同先壬的關係是世人所明知的。寡人希望在我有錯誤時,您能幫助掩蓋,不想讓您張揚我灼罪過;希望在我有過失時,您能給予教導,不想讓您張揚我的罪過。況且寡人的罪過,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天下人沒有不聽說的,您又暗地裡跑出燕國表明您的怨恨,拋棄寡人,寡人有罪過是一定的了。儘管如此,恐怕您也沒有盡到忠厚的本分。諺語說:‘忠厚的人不靠損害別人使自己得科好處,仁義的人不靠危害別人求得好名聲。’因此掩飾別人邪惡的,是忠厚者的行為;挽救別人過失的,是仁者的本分。世人有掩飾寡人的邪惡、挽救寡人的過失的,難道不是您內心所希望的嗎?您受到先王的看重得到官位,已經成就高貴的聲名,卻輕視寡人以求心頭之快,那麼掩飾邪惡、挽救過失的願望,在您這裡恐怕難以滿足了。再說世上有人待我不好,我反而多向他施恩;別人行為有了過失,我反而給以恩惠,加以任用。觀在寡人承擔不賢的罪名,而您也有失忠厚的牽累,因此寡人認為您選擇的做法,沒有可取之處;國家有疆界,就如同家庭有院牆一樣,是為了聚攏好事掩飾醜事。家裡不能彼此和睦,出去告訴鄰居,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寡人的怨恨、憎惡還沒有表現出來,您就公開棄國而去。不能算盡了忠厚者的本分。

  “寡人雖然無才,但還不像殷紂王那樣昏憤;您雖然很不得意,也沒有像商容、箕子那樣的憂患。然而您竟不在國內掩飾寡人的過失,卻跑到圍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您那樣做足以有損予您的高尚,別人會瞧不起您的行為,不是這樣嗎?假如可以表明您的仁義,成就您高尚的品符,寡人即使承擔惡名,也不難接受。本來想表明寡人不忠厚,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本來想張揚寡人的恥辱,而您也得不到榮耀,這樣做一舉兩失。仁義的人不靠損害別人來滿足自己,更何況傷害別人也損害了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為寡人無才,牽累到往事的美好。從前柳下惠在魯國做官,三次被罷黜也不離開魯國。有人對他說:‘您可以離開魯國。’柳下惠說:‘假如自己的做法與別人不一樣,那麼到哪裡能不被罷黜呢?到哪裡都是被罷黜,我寧願留在故國。’柳下惠不把三次被罷黜當作牽累,所以以前的成就沒有被忘記;不把離開國家作為信念,所以遠近的人們沒有非議他的。如今寡人的罪過,國人並不知曉,而議論寡人的人卻走遍天下。常言道:‘由衷的話語不加修飾,正當的議論不牽累不相干的事,仁義的人不輕易斷絕交情,聰明的人不隨便拋棄以前的成就。’拋棄大的功業的,是因為他停止了努力;輕率地拒絕豐厚好處的,是因為他產生了怨恨。停止努力拋棄功業,心懷怨恨而牽累其它事情,這種事應該發生在被疏遠的大臣身上,不希望出現在您的身上。觀在在寡人沒有罪過的時候,您難道還怨恨我嗎?希望您捐棄前怨,追念先王,重新來教導寡人。我考慮您的想法,認為我包藏報復的心理,促成你的過失,不顧及先生的恩德,張揚你的醜事,這樣就使寡人進不能建立功業,退不能改正過失,這是您心裡所揣度的,希望您再考慮一下!這些是寡人的怨法,恭敬地以書信的方式轉告給您。”樂間怨恨燕王沒有采用自己的計策,最終還是留在趙國,沒有回報燕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