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水調歌頭·暱暱兒女語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水調歌頭·安石在東海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歐陽文忠公曾經問我:“琴詩哪一首寫得最好?我回答認為韓愈的《聽穎師彈琴》詩最好。歐陽公說:這首詩最為奇妙豔麗,但不是聽琴,而是聽琵琶呢。我深以為然。建安章質夫的家裡有擅長彈琵琶的人,請我替他寫首曲詞。我很久沒有寫詞了,為此特意拿韓愈的這首詩,稍微加以隱括,使它合乎聲律,用來送給那個擅彈琵琶的人。

樂聲初發,彷彿靜夜微弱的燈光下,一對青年男女在親暱地切切私語。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在鎮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樂曲就如遠天的暮雲,高空的飛絮一般,極盡縹緲幽遠之致。
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著宛轉錯雜的啁哳之聲,唯獨綵鳳不鳴。瞬息間高音突起,好像走進懸崖峭璧之中,寸步難行。這時音聲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墜入深淵,一落千丈,之後絃音戛然而止。彈者的指間好像能興風作雨,好像把寒冰火炭輪番置我腹中。琴師演奏完後將琴推開放下,我再也沒有淚水可以傾灑了。

註釋
水調歌頭:詞牌名,又名“元會曲”“凱歌”“臺城遊”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宋代也有押仄韻的)。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麴,《歌頭》即大典開始的第一章。
歐陽文忠公:即歐陽修,北宋文學家。
退之:即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聽穎師琴詩:指韓愈詩作《聽穎師彈琴》。
隱括:亦作“檃括”,原義是矯正曲木的工具。詞的檃括是將其他詩文剪裁改寫為詞的形式,宋人常有此類作品。
暱暱:音逆,古音尼。象聲詞,形容言辭親切。
爾汝:表親暱。
填然:狀聲響之巨。
青冥:①形容青蒼幽遠。指青天。②形容青蒼幽遠。指山嶺。③指海水。
躋攀:登攀。躋音機。
尋:長度單位。《史記·張儀傳》有“蹄間三尋”。索隱雲“七尺曰尋。”亦有云八尺為尋者。如尋常,八尺為尋,倍尋為常,皆慣見之長度也。

參考資料:

1、龍榆生.《唐宋詞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龍榆生.唐宋名家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宋詞鑑賞大典,新華電子書籍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此詞作於元豐三年(1081)七月。蘇軾黃州《與朱康叔書》說,“章質夫求琵琶歌詞,不敢不寄呈”,時朱康叔任鄂州(州治在今武昌)太守。元豐四年四月,章質夫為荊湖北路(治所在江陵)提點刑獄,離黃州不遠,有書信往來。但此詞在寄呈《次詠章質夫〈楊花詞〉》及《七夕》之後。

參考資料:
1、《蘇東坡黃州作品全編》丁永淮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蘇軾透過聯想,在上闕運用以形象描寫不同風格的音樂,從開始的輕柔旖旎,瞬間變為雄壯高揚,然後歸於悠揚致遠;在下闕則對比音樂本身,一是同一時間內,繁音細響與清越之聲之對比,二是不同時間內,音樂之抑揚起伏的對比,添之以自己的感慨,使整首詩具備與原作不同的藝術韻味。

  詞先寫樂聲初發,彷彿一對青年男女在靜夜微弱的燈光下,親暱地私語 ,談愛說恨,卿卿我我,往復不已。“彈指淚和聲”倒點一句,見出彈奏開始,音調輕柔而又哀怨。“忽變”三句,寫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戰士在鼓聲下馳騁沙場,無人可擋。結尾的“回首”兩句,以景物形容聲情,把音樂形象化給人縹渺幽遠之感,。"回首暮雲遠",讓人聯想起王維"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之將士,也與上文中“軒昂勇士”相聯絡,將獨立的音樂片段串起來。白雲浮動,柳絮漂浮,若有若無,忽遠忽近,難以捉摸,卻逗人情思。

  接著是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與啁哳之聲相伴,唯獨綵鳳不鳴。這裡寫以鳳凰不鳴,起到"留白"的特殊效果,也點出了深刻哲理:真正內涵的,從不在言語上奪人眼球。之後琴聲在瞬息間高音突起,曲折而上,曲調轉向艱澀,好象走進懸崖峭璧之中,腳登手攀,前行一寸,也要花費很大氣力。正在步履維艱之際,音聲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飄然墜入深淵,絃音戛然而止。至此,詞人確乎藉助於語言,把這位樂師的高妙彈技逼真地再現出來了。最後五句,則是從聽者心情的激動,反映出成功的彈奏所產生的感人的藝術效果。“指間風雨”,寫彈者技藝之高,能興風作雨;“腸中冰炭”,寫聽者感受之深,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並以“煩子”、“置我”等語,把雙方緊密關聯起來。音響之撼人,不僅使人坐立不寧 ,而且簡直難以禁受,由於連連泣下,再沒有淚水可以傾灑了。“推手從歸去”描寫的是琴師奏完將琴推開的動作,也在其中暗示這詩人心中歸隱的情懷。“無淚與君傾”,表現出詩人此時腸中之鬱結,比起原詩中“溼衣淚滂滂”更為不堪較之,更為含蓄,也更為深沉,雖然無落淚,但是更加表現出心情的鬱結。

  訴諸聽覺的音樂美,缺乏空間形象的鮮明性和確定性,是很難捕捉和形容的。但詞人巧於取譬,他運用男女談情說愛、勇士大呼猛進、飄蕩的晚雲飛絮、百鳥和鳴、攀高步險等等自然和生活現象,極力摹寫音聲節奏的抑揚起伏和變化,藉以傳達樂曲的感情色調和內容。這一系列含義豐富的比喻,變抽象為具體,把訴諸聽覺的音節組合,轉化為訴諸視覺的生動形象,這就不難喚起一種類比的聯想,從而產生動人心絃的感染力。末後再從音樂效果,進一步刻畫彈技之高,筆墨精微神妙,可說與韓詩同一機杼,同入化境。

  蘇軾這首詞的“隱括”,即把韓愈的詩文《聽穎師彈琴》剪裁改曲詞,雖保留了韓詩的總體構思和一些精彩的描繪,但又在內容、形式以及兩者的結合上,顯示了自己的創造性,從而使此詞獲得了新的藝術生命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參考資料:

1、宋詞鑑賞大典,新華電子書籍

2、陳友冰,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中國古典詩詞的美感與表達》之十二

展開↧
詩文作者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359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