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城西陂泛舟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鄭駙馬宅宴洞中
下一篇詩文: 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青蛾皓齒的美人們站在樓船上,她們吹出的橫笛短簫的悲聲傳的又高又遠。
象牙裝飾的帆檣在春風中徐徐而動,錦彩做的纜繩在春日裡緩緩牽動著船隻。
魚兒遊動的細浪中映出歌者手中扇子的倒影,燕子踩落的飛花飄落在歌舞的席子上。
沒有蕩槳的小船,哪裡會有上百壺如泉的好酒送到樓船上來。

註釋
西陂(bēi):即渼陂,古代湖名,在今陝西戶縣西,匯聚終南山各處的谷水,向西北流入澇水。一說因為水味美得名,一說所產魚味美得名。
泛舟:本義指船漂浮在水上,後多指划船。
青蛾(é)皓(hào)齒:青黛畫的眉毛和潔白的牙齒,泛指美人。
樓船:高大有樓的船隻,遠在漢代以前就已出現,外觀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層建築,甲板建築的四周還有較大的空間,便於士兵往來,甚至可以行車、騎馬。
遠天:高遠的天空。這裡指音樂聲傳的又高又遠。
自信:自任,指任由春風吹動。
牙檣:用象牙裝飾的帆檣。
遲日:指春天,語出《詩經·豳風·七月》:“春日遲遲”。
徐看:慢慢的看。
錦纜:用錦做的船纜。
牽:纜繩牽動船隻。
魚吹細浪:細浪好像由魚兒吹出。
歌扇:歌者以扇遮面。歌扇是唐朝舞樂中的常用之物。
蹴:踩,踏。
舞筵:跳舞時鋪在地上的席子或地毯。筵,竹蓆。
不有:沒有。
蕩槳:划動雙槳。

參考資料:

1、蘇小露注評.崇文國學經典普及文庫 杜甫:崇文書局,2017-01:第89-91頁

2、奧森書友會編.大美中文課之唐詩千八百首 中.北京:臺海出版社,2018.01:第447頁

3、(唐)杜甫著.杜甫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06:第31-32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杜甫居於長安杜城之時。西陂是當時的遊覽勝地之一,詩人詠的是所泛之舟,而非詩人泛舟遊西陂。

參考資料:

1、蘇小露注評.崇文國學經典普及文庫 杜甫:崇文書局,2017-01:第89-91頁

2、(唐)杜甫著.杜甫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08.06:第31-32頁

3、杜甫著;金聖嘆百年 當前.金聖嘆選批杜詩: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03:第31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詩寫皇家的豪華生活。仇兆鰲《杜詩詳註》:“此泛陂而志聲妓之盛也。”

  首聯首句“青蛾皓齒在樓船”中的青蛾皓齒指船上的家妓或歌妓。在古代,攜妓出遊,是所謂“雅事”。青蛾,當時仕女的青眉並不是像後世那樣細細彎彎的,而是用青黛塗描得很大,呈瓜子狀斜峙,如同兩隻青蛾,故稱。這在唐代的《簪花仕女圖》可以明顯地看出來;次句“橫笛短簫悲遠天”,由於笛聲音色高亢哀厲的緣故,古人經常用“悲”之類的詞來形容笛簫之聲(特別是笛聲)優美。例如江總詩:“橫笛短簫悽復切”(《梅花落》)。杜甫在七律《吹笛》詩中也寫道:“誰家巧作斷腸聲”。橫笛相傳為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後輸入長安。唐代笛子橫吹,是沒有笛膜的。杜甫曾有詩:“晚來橫吹好”(《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所指即吹奏這種橫笛。

  頷聯:“春風自信牙檣動,遲日徐看錦纜牽。”明朝顏廷榘《杜律意箋》:象牙作帆檣,此樂府之侈詞;錦彩為舟纜,此甘寧之侈事,皆屬借形語。這裡所說的“甘寧之侈事”,見於《三國志·吳志·甘寧傳》:甘寧住止,常以繒錦纜舟,去輒割棄,以示奢(引自《太平御覽》卷771)。

  頸聯出句“魚吹細浪搖歌扇”的魚吹,仇兆鰲注認為典故出於《列子》,但查《列子·湯問》,有“瓠巴鼓琴而鳥舞魚躍”,只見“魚躍”,而未見“魚吹”。儘管出處未知,“魚吹浪”後來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用法,被清朝楊林蘭選入用於教初學者的《聲律發矇》:“落葉繽紛鳥出林,浮萍聚散魚吹浪”。聯絡到下句來看,很有可能是當時天氣悶熱,氣壓低,所以這時候一些水裡的魚兒連連透出水面吐泡泡(即所謂“魚吹”),有的還紛紛躍出水面。對句中的“燕蹴飛花”進一步證實了當時的天氣狀況。因為氣壓低,當時燕子也就飛得極低,這樣才有可能杜甫近距離觀察到“燕蹴飛花”。這種氣候情況易發生在麥收前後(陽曆6月份左右),特別是第一場大雨來臨之前。“燕蹴飛花落舞筵”與“銜泥點汙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絕句》)的景象很相似,看來當時的燕子準頭很好,既能踩到飛花,又能擊到飛蟲。同時也可以看出杜甫對生活觀察很細緻。杜甫很喜歡燕子,在詩中共歌詠76次,而且又有詩專門寫燕子,其中一首為七律。

  尾聯“不有小舟能蕩槳,百壺那送酒如泉?”寫小舟送酒,用反問句。清朝邊連寶指出:“小舟送酒,若用正說,便味短而少力。”(《杜律啟蒙》)

  此詩頜聯、頸聯均失粘,是一首拗體七律。不過,此時的作品和杜甫後期(特別是入夔州以後)的有意為之拗體七律意義不同。仇兆鰲《杜詩詳註》:“盛唐七律,尚有寬而未嚴處。此詩“橫笛短簫悲遠天”,次聯宜用仄承,下雲“春風自信牙檣動”,仍用平接矣。如太白《登鳳凰臺》詩,上四句亦平仄未諧,此才人之不縛於律者。在中晚則聲調謹嚴,無此疏放處,但氣體稍平,卻不能如此雄壯典麗耳。”這反映了七律在剛剛成型的初期尚不嚴謹,而且杜甫本人當時也處於七律創作的學習階段。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城西陂泛舟
展開↧
詩文作者
杜甫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1219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