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有客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

有萋有且,敦琢其旅。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

薄言追之,左右绥之。

既有淫威,将福孔夷。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下一篇詩文: 豐年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遠方客人來造訪,駕車白馬真健壯。隨從人員眾且多,個個品德都賢良。客人已經住兩天,多住幾天增感情。
給他拿條絆馬索,絆住馬兒不讓行。客人走時遠遠送,左右熱情慰勞他。既用大德來待客,上天降福多又大。

註釋
客:指宋微子。周既滅商,封微子於宋,以祀其先王,微子來朝祖廟,周以客禮待之,故稱為客。
亦白其馬:亦,語助詞。白為純潔之色,殷商尚白,以白馬為美,故來朝作客也乘白馬。一說白馬是客人帶來的禮物。
有萋有且(jū):即“萋萋且且”,形容隨從眾多的樣子。
敦琢:意為雕琢,有選擇美好之意。雕琢本為治玉之名,這裡形容其隨從眾臣都是賢者。旅:通“侶”,指伴隨微子的宋國大夫。
宿宿:住一夜謂之“宿”,宿而又宿,則是兩夜。
信信:住兩夜(再宿)謂之“信”。或謂宿宿為再宿,信信為再信,亦可通。
言:語助詞。授之縶(zhí):給他繩索。縶,繩索。
縶:本義為繩索,用作動詞。此處是說給他繩索,絆住馬足,表示要留住客人。
薄言:發語詞。追:意為餞行,也可以解為追送。
左右:指天子之左右群臣。綏之:安撫客人。
淫:盛,大。威:德。淫威,意謂大德,含厚待之義。
孔:甚,很。夷:大。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67-768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76-678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周頌·有客》作於周成王之時。周頌·有客》這首詩即為周成王設宴招待微子時所唱的樂歌。近人說詩,多主此說。《毛詩序》雲:“有客,微子來見祖廟也。”《鄭箋》雲:“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子啟代殷後,既受命來朝而見也。”蓋謂微子來朝,助祭周之祖廟,周王於祖廟中禮見之也。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67-768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76-678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此詩第一節首二句雲:“有客有客,亦白其馬。”寫微子朝周時所乘的是白色之馬。因宋為先代之後,於周為客,故不以臣禮待之,如古史所稱舜受堯禪,待堯子丹朱以賓禮,稱為“虞賓”,用意相同。殷人尚白,微子來朝乘白色之馬,這也是不忘其先代的表現,這一細節,說明在周代受封之宋國,還能保持殷代制度,故微子來朝助祭於祖廟,謂之“周賓”可也。“有萋有且,敦琢其旅”,寫微子來朝時,隨從之眾。這兩句表明微子來朝時,其眾多隨從都是經過選擇的品德無瑕的人。這一小節寫得很莊重,寫客人之來,從乘馬、隨從等具體情節來表現,以示客至之歡欣,可謂得體。

  第二小節四句,寫客人的停留。“有客宿宿,有客信信。”一宿曰宿,再宿曰信,疊用“宿宿信信”,表示住了好幾天。客人停留多日,可見主人待客甚厚,禮遇甚隆。“言授之縶,以縶其馬”,表明主人多方殷殷留客。這兩句寫留客之意甚堅,甚至想用繩索拴住客人的馬。這和後來漢代陳遵留客,把客人的車轄投入井中的用意,極為相似。把客人的馬用繩索拴住,不讓他走,用筆之妙也恰到好處。

  最後一小節四句寫客人臨去,主人為之餞行。其詩曰:“薄言追之,左右綏之。”在餞行的過程中,周王的左右群臣,也參加慰送,可見禮儀周到。下二句雲:“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言微子朝周,既已受到大德的厚待,上天所降給他的福祉,也必然更大,以此作頌歌的結語,既以表示周代對殷商後裔的寬宏,亦以勉慰微子,安於“虞賓”之位,將來必能得到更多的禮遇也。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76-678
展開↧
詩文作者
詩經
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305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