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小弁

弁彼鸒斯,归飞提提。

民莫不榖,我独于罹。

何辜于天,我罪伊何。

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鞠为茂草。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

假寐永叹,维忧用老。

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靡瞻匪父,靡依匪母。

不属于毛,不离于里。

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

有漼者渊,萑苇淠淠。

譬彼舟流,不知所届。

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

雉之朝雊,尚求其雌。

譬彼坏木,疾用无枝。

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

行有死人,尚或墐之。

君子秉心,维其忍之。

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

君子不惠,不舒究之。

伐木掎矣,析薪扡矣。

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

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无逝我梁,无发我笱。

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南有嘉魚
下一篇詩文: 載芟
詩文作者
詩經
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305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