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十月之交

山水詩 憂國憂民

十月之交,朔日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

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

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

家伯维宰,仲允膳夫。

棸子内史,蹶维趣马。

楀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日不时。

胡为我作,不卿我谋。

彻我墙屋,田卒污莱。

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

择三有事,亶侯多藏。

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

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

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下民之孽,匪降自天。

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

四方有羡,我独居忧。

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

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緇衣
下一篇詩文: 綠衣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正是十月的時候,初一這天是辛卯。天上日食忽發生,這是兇險的徵兆。往日月蝕夜光微,今天日食天地黑。如今天下眾黎民,大難將臨令人悲。
日食月食示凶兆,執行常規不遵照。全因天下沒善政,空有賢才用不了。平時月食也曾有,習以為常心不擾。現在日食又出現,嘆息此事為凶耗。
雷電轟鳴又閃亮,天不安來地不寧。江河條條如沸騰,山峰座座盡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卻又變高峰。可嘆當世執政者,面對兇險不自警。
皇父顯要為卿士,番氏官職是司徒。冢宰之職家伯掌,仲允御前做膳夫。內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馬職。楀氏掌教官師氏,美妻惑王勢正熾。
嘆息一聲這皇父,難道真不識時務?為何調我去服役,事先一點不告訴?拆我牆來毀我屋,田被水淹終荒蕪。還說“不是我殘暴,禮法如此不合糊”。
皇父實在很聖明,遠建向都避災殃。選擇親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不願留下一老臣,讓他守衛我君王。有車馬人被挑走,遷往新居地在向。
盡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勞煩不敢言。本來無錯更無罪,眾口喧囂將我讒。黎民百姓受災難,災難並非降自天。當面聚歡背後恨,罪責應由小人擔。
綿綿愁思長又長,勞心傷神病懨懨。天下之人多歡欣,獨我處在憂傷間。眾人全都享安逸,唯我勞苦不敢閒。只要周朝天命在,不敢效友苟偷安。

註釋
交:日月交會,指晦朔之間。
朔月:月朔,初一。
孔:很。醜:兇惡。
行(háng):軌道,規律,法則。
四國:泛指天下。
則:猶。
於:讀作“籲”,感嘆詞。於何:多麼。臧:善。
燁(yè)燁:雷電閃耀。震:雷。
寧、令:皆指安寧。
川:江河。
冢:山頂。崒:通“碎”,崩壞。
胡憯(cǎn):怎麼。莫懲:不制止。
皇父:周幽王時的卿士。卿士:官名,總管王朝政事,為百官之長。
番:姓。司徒:六卿之一,掌管土地人口。
家伯:人名,周幽王的寵臣。宰:冢宰。六卿之一,"掌建六邦之典"。
仲允:人名。膳夫:掌管周王飲食的官。
棸(zōu)子:姓棸的人。內史:掌管周王的法令和對諸侯封賞策命的官。
蹶(guì):姓。趣馬:養馬的官。
楀(yǔ):姓。師氏:掌管貴族子弟教育的官。
豔妻:指周幽王的寵妃褒姒。煽(shān):熾熱。
抑:通“噫”,感嘆詞。
不時:不按時,不合時,此處“時”主要指農時。
我作:作我,役使我。
徹:拆毀。
卒:盡,都。汙:積水。萊:荒蕪。
戕(qiāng):殘害。
向:王先謙認為是今河南濟源縣南向城。
三有事:三有司,即三卿。
亶(dǎn):信,確實。侯:助詞,維。
憖(yìn):願意,肯。
徂(cú):到,去。“以居徂向”即“徂向以居”。
黽(mǐn)勉:努力。
囂(áo)囂:眾多的樣子。
孽:災害。
噂(zǔn):聚匯。沓:語多貌。噂沓,聚在一起說話。背憎:背後互相憎恨。
職:主要。
裡:“悝”之假借,憂愁。
痗(mèi):病。
徹:毀滅。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430-437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98-402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毛詩序》認為此詩作於周幽王時,鄭玄認為作於周厲王時。阮元在《揅經室集》中對鄭玄之說多有駁辨。據天文學家考訂,此詩中記載的日食發生在周幽王六年夏曆十月一日(公元前776年9月6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因此,此詩當作於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

參考資料:

1、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430-437

2、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98-402

展開↧
鑑賞 補充糾錯
此詩猶如一首悲憤的樂曲。全詩八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章),將日食、月食、強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聯絡起來,抒發自己深沉的悲痛與憂慮。詩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發生的原因,認為它們是上天對人類的警告,所以開篇先說十月初一這天發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無光,在古人是以為預示著有關君國的大災殃。詩人將此事放在篇首敘出,使人震驚。第二章將國家政治頹敗、所用非人同日食聯絡起來議論,第三章又連帶敘出前不久發生的強烈地震。詩人關於這些極度反常的自然現象的描述,表現了他對於國家前途的無比擔憂和恐懼。詩中寫的地震有史實記載,《國語·周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歲三川竭,岐山崩。”詩中“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的具有特徵性的大特寫使兩千多年後的人讀起來,仍然感到驚心動魄。詩人的如椽巨筆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歷史上少有的巨大的災變圖。

  第二部分(中三章),回顧與揭露當今執政者的無數罪行。詩的第一部分節奏強烈,寫出了詩人所見到的上天震怒的狀況,在震驚與恐懼中又纏繞著詩人無限的憂傷。他不明白當今執政者為何不行善政制止天災,這就很自然地過渡到詩的第二部分。這一部分開列了皇父諸黨的清單,把他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這些人從裡到外把持朝政,欺上瞞下。皇父卿士,不想怎樣把國家治理好,而是強抓丁役,蒐括民財,擾民害民,並且還把這種行為說成是合乎禮法的。他把聰明才智全用在維護自己和家族利益上;他看到國家岌岌可危,毫無悔罪之心,也沒有一點責任感,自己遠遠遷於向邑,而且帶去了許多貴族富豪,甚至不給周王留下一個有用的老臣。用這樣的人當權,國家沒有不亡之理。然而,是誰重用了這些人呢?詩人用“豔妻煽方處”一句含蓄地指出了居於幕後的周幽王。

  第三部分(後二章),寫詩人在天災人禍面前的立身態度。他雖然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嚴重危機,但他不逃身遠害,仍然兢兢業業、盡職盡公。在忠直與邪惡兩類臣子中,詩人是屬於忠直的一類;在統治階級內部鬥爭中,詩人又是屬於失敗的一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詩人的命運同國家的命運是一致的。在詩中,詩人哀嘆個人的不幸,哀嘆政治的腐敗、黑暗與不公,實際上也就是在哀嘆著國家的命運。所以說,這一部分同前兩部分是有聯絡的。詩人從三個角度有力地表現了憂國這個主題。

  此詩的語言基本上是直言抒寫,噴湧而出,但有的地方也採用反語和冷峻的諷刺,如“豔妻煽方處”、“皇父孔聖”。有的語言表現力很強,如說皇父等人強霸百姓田產時,用“予不戕,禮則然矣”充分表現了他們的強詞奪理、蠻橫霸道。

參考資料:
1、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398-402
展開↧
詩文作者
詩經
詩經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至漢武帝時,《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及《五經》之一。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305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