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陌上花三首(並引)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

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骈来。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従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我在遊覽九仙山時,聽到了當地兒歌《陌上花》。鄉親們說:吳越王錢鏐的妻子每年春天一定回到臨安,錢王派人送信給王妃說:“田間小路上鮮花盛開,你可遲些回來。”吳人將這些話編成歌兒,所含情思婉轉動人,使人聽了心神悽然,然而它的歌詞比較粗俗、淺陋,因此給它換掉,而成以下三首詩。

田間小路上的花兒開了,蝴蝶在花叢中飛呀飛,江山還沒有更改呀,往昔的主人早已更替。
經過了幾度春秋,遺民已逐漸老了,出遊的女子長歌著慢慢返歸。

田間小路上無數花兒爛漫盛開,路上的行人爭相圍觀那彩車駛來。
如果要留住這明豔的春花,那就暫且聽從錢王的意見,(賞著花)慢慢回。

生前的富貴榮華好似草尖上的露珠,死後的風流情感正如那田間小路上的春花。
錢王你已眷戀不堪地離杭降宋去了,還要教妻子慢慢地從陌上歸家。

註釋
九仙山:蘇軾《宿九仙山》詩題下自注:“九仙謂左元放、許邁、王(儉)、謝(安)之流。”九仙山在杭州西,山上無量院相傳為葛洪、許邁煉丹處。
陌:田間小路。
吳越王妃:指五代吳越王錢鏐之妃。吳越王,《新五代史·吳越世家》載,宋興,吳越王錢鏐“始傾其國以事貢獻。太祖皇帝時,俶嘗來朝,厚禮遣還國。······太平興國(宋太宗年號)三年,詔俶來朝,俶舉族歸於京師,國除”。
鄙野:粗鄙俚俗。
易之:謂變換其詞(保留其調)易,更改。
昔人非:作者作此詩時,距離太平興國三年,已近一百年當時之人自無在者。
遺民:亡國之民。垂垂:漸漸。垂垂:一作“年年”。
遊女:出遊陌上的女子。
軿(píng):車幔,代指貴族婦女所乘有帷幔的車子。翠:青綠色。
堂堂:指青春。
從教:聽任,任憑。
草頭露:草頭的露水,一會兒就幹掉,比喻生前富貴不長久。
“身後”句:意為身後大家沒有忘記她,為她唱《陌上花》。
遲遲:《孟子·盡心下》:“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比喻錢鏐離杭州朝宋,遲遲其行,戀戀不捨。

參考資料:

1、黃瑞雲 .兩宋詩三百首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7 :83-84 .

2、孫凡禮 劉尚榮 .蘇軾詩詞選 :中華書局 ,2005 :58-59 .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陌上花三首》約作於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作者這時因公務在杭州做了短時間的逗留,作此三詩。

參考資料:
1、孫凡禮 劉尚榮 .蘇軾詩詞選 :中華書局 ,2005 :58-59 .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第一首對吳人歌《陌上花》事作了概括的敘述。首句由眼前景物寫起:春天時節,陌上鮮花盛開,蝴蝶在翩翩飛舞。這迷人的春色,跟“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時的景象並無不同。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吳越王朝早已滅亡,吳越王妃也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了令人悽然的故事傳說。故次句緊承首句,轉出“江山猶是昔人非”,由眼前的景物聯想到已成過往的人事,兩相對照,發出了“江山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概。三四兩句著眼於吳人歌《陌上花》事。儘管吳越王朝!的遺民已漸漸地衰老,但遊女們仍在長聲歌唱《陌上花》,以寄託對王妃的追憶與悼念。這說明《陌上花》流傳頗廣,在吳人中有很強的生命力。

  第二首寫吳越王妃春歸臨安情景。春天來了,陌上的無數山花爭奇鬥豔,王妃按照慣例,乘坐富麗的翠軿,又來到了臨安,吸引了過往的路人競相觀看。詩人以“山花”“翠軿”來襯托王妃的青春美貌,又以“路人爭看”渲染王妃歸來的盛況,透露出吳越王朝曾有的一點承平氣象。三四句是設想之辭。意謂如能留得青春在,王妃即可遵從吳越王的囑咐“緩緩而回”,盡情觀賞臨安旖旎的春光。“堂堂”,指青春。唐薛能詩云:“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摧人故故生。”青春,一語雙關,有青春年華,也有春天之意,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雲:“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結伴好還鄉。”然而,無論是春天還是人的青春年華,都不可能永存長在,因而,“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之類的風流軼事也必然有終結之時。

  第三首慨嘆吳越王的去國降宋。頭兩句即以鮮明的對照說明:吳越王及其妃子生前的富貴榮華,猶如草上的露珠,很快就消失了,但其風流餘韻死後仍流傳於《陌上花》的民歌中。前者是短暫的,後者是長久的;帝王的富貴與吳人無關,而他們的風流軼事,由於含有普通人的情感、愛情的因素以及多少帶有悲劇的色彩,故能引起人們的興趣,以致透過民歌來傳誦。最後兩句寫吳越王雖然已去國降宋,喪失了帝王之尊,卻仍保留著“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的慣例;可嘆的是,“王妃”的身份已改變為“妾”,“路人爭看翠軿來”的盛況大概不會再出現了。細品詩味,其中不無詩人的深沉感概和委婉諷喻。

  這三首詩中都貫穿了“江山猶是昔人非”的歷史哀思,而宛轉悽然則成為作者的抒情基調。全詩雖以“吳越王妃每歲必歸臨安”的軼事為題材,卻委宛曲折地詠歎了吳越王朝的興亡,帶有懷古詠史的性質。詩中感慨人世榮華富貴,虛名浮利的過眼雲煙,皆如那草頭露,陌上花,轉眼即消逝凋謝不見;人們生前的一切榮華富貴,全如那清晨草頭上的露水,不多久就散發消失;死後所留下的美好名聲,也全如那路上的花朵,很快就會凋枯謝落。民歌原來就“含思宛轉,聽之悽然”,經蘇軾潤色創作的《陌上花》,既保留了民歌的基本內容,形式及其樸素自然的風格特質,又顯得語言典雅,意味深長,詩情悽宛。詩中多用疊字,如“垂垂”,“緩緩”,“堂堂”,“遲遲”等,不僅恰切地描摹了人物的情態,且能增加節奏感和音樂美。

參考資料:
1、孫凡禮 劉尚榮 .蘇軾詩詞選 :中華書局 ,2005 :58-59 .
展開↧
詩文作者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359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