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古風·其三十四

羽檄如流星,虎符合专城;
喧呼救边急,群鸟皆夜鸣。
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
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
借问此何为?答言楚征兵;
渡泸及五月,将赴云南征。
怯卒非战士,炎方难远行。
长号别严亲,日月惨光晶。
泣尽继以血,心摧两无声。
困兽当猛虎,穷鱼饵奔鲸;
千去不一还,投躯岂全身?
如何舞干戚,一使有苗平!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鐵杵成針
下一篇詩文: 浣溪沙·書虞元翁書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插著羽毛的徵兵文書疾如流星,朝廷調兵的虎符發到了州城。
緊急救邊喧呼聲震動四野,驚得夜鳥群起亂叫。
皇帝在宮中像白日一樣高照天下,三公大臣運籌帷握,各司其職。
天地皆循大道,自然執行,天下清平,四海安寧。
請問現在為什麼這樣緊急調兵?回答說是要在楚地徵兵。
準備五月即渡瀘水,將赴雲南征討南詔。
所徵計程車卒懦怯而不能戰鬥,再加上南方炎熱,難以遠行。
征夫們哭著與家人告別悲啼之聲使日月為之慘淡無光。
淚盡而泣之以血,被徵發計程車卒與親人都哭得腸斷心裂,聲音嘶啞。
他們與南詔作戰簡直是像驅困獸以償猛虎,送窮之魚去喂長鯨。
有去無回,無人全生。
多麼希望大唐能像舜一樣修德以召遠人,手舞干鏚,跳一個象徵性的舞蹈,便能使有苗臣服。

註釋
羽檄:古代軍中的緊急文書因用鳥羽插之,以示緊急,故稱“羽檄”。
虎符:古代調兵之符信。多為虎形,一剖為二,一半留京師,一半給地方將帥,必須二者相合方能發兵。專城:古代州牧、太守稱專城。
白日:謂帝王。紫微:星名,象徵朝廷。
三公:唐時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權衡:權柄。
“天地”句:語出《老子》:“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楚徵兵:泛言南方徵集士卒。
“渡瀘”句:古以瀘水多瘴氣,五月才能過渡。瀘,瀘水,即今雲南境內的金沙江。
長號:放聲大哭。嚴親:古稱父為“嚴父”,這裡指父母雙親。
“慘光晶:形容日月慘淡,失去了光輝。
兩無聲:指徵夫及其親人皆泣不成聲。
“困獸”二句:喻南詔軍似猛虎、奔鯨,而唐軍似困獸與窮魚。
幹:盾牌。戚,大斧。

參考資料:
1、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53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詩約寫於天寶九載(750年)。當時唐玄宗荒於酒色、好大喜功,把持朝政的權奸楊國忠為了邀功媚上,曾命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率兵八萬攻打南詔(在今雲南大理一帶),與南詔王閣羅鳳戰於西洱河畔,結果唐兵大敗,死傷十之八、九。此詩即即有感於這一事件而作。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6-29

2、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09-211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詩的開篇四句,便直接了當地表現戰事,渲染了全國各地被緊張、恐慌的氣氛所籠罩著,人們都在驚懼不安。“羽檄”,指上插羽毛的徵調軍隊的文書,表示緊急;“虎符”,是朝廷調兵遣將的憑據,以銅刻作虎形,劈為兩半,調兵時需二者驗合。說“羽檄”像夜空裡的流星一樣快速地飛來,可見急上加急;說“虎符”在各州各郡一個個地合著。更見徵調之多、頻繁不已,邊疆告急,形勢緊張的情況則不言而喻了。繼之“喧呼”一句,緊承前兩句詩意,寫出催迫應邊之狀。是誰在“喧呼”呢?詩中並沒交代,但不難體會,這裡既有傳檄人的呼聲,也有調兵長官的命令、嘈嘈嚷嚷,一片慌亂,以至連林中的鳥雀在深夜中為之驚動都鳴叫不已,則人之被驚擾不寧可以想見了。這幾句詩,儘管沒有描寫刀光劍影相互拼殺的戰鬥場面,沒有具體敘述官吏隨便抓兵拉夫的情景,但卻把緊張慌亂形勢下,人們的驚恐之狀和難以承受的心理負擔和盤托出,起勢有力,文辭奇挺,扣人心絃。

  接著,猶如影、視鏡頭轉換一般,“白日”以下四句詩,又展示了一幅昇平安寧的畫圖。“白日”象徵皇帝,“紫微”比喻朝廷;“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為朝臣中官位最高的,故合稱“三公”。他們掌握著國家的命運,按道理說應該把天下治理得清明太平,借用老子的話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即天下統一、四方安定。這裡在頌揚以往承平的景象之中,暗暗譴責了當權者,透過前後鮮明的對照,對於徵南詔的發動者策劃者給予了諷刺,詩人和廣大人民反對不義之戰的思想自然地滲透其中,意蘊深刻、耐人尋味。

  “借問此為何?答言楚徵兵”。這兩句是對以上詩意的具體說明,意思是:國家原來很安定。現在為什麼陷入一片驚慌混亂之中呢?這完全是因為南侵而大肆徵兵造成的。古時以“楚”泛指南方,“楚徵兵”,即征討南方的軍隊。這裡運用問答的形式,不僅在句式上顯得靈活變化,而且在前後意思的構架上也起到了勾聯紐結的作用,可謂匠心獨運。“渡瀘及五月”,這個“瀘”指金沙江,古時稱“瀘水”,相傳江邊多瘴氣,以三、四月間最為厲害,五月以後稍好些,諸葛亮的《出師表》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句。“將赴雲南徵”,這不僅是詩人的敘述,也表達了士兵的心情,他們聽說要渡過瀘水,去遙遠的雲南打仗,心頭緊縮,都感到有去無回,很少有生還的希望。寫到這裡,詩人對統治者這樣的窮兵黷武,而不顧惜人民的生命,感到異常憤概,充滿不平之氣,於是議論道:“怯卒非戰士,炎方難遠行”,意思是說,他們都是被抓來的百姓,沒有經過陣勢,是難以上戰場的,更何況去邊陲之地的雲南呢?把李唐王朝驅民於死地的罪惡深刻地揭露出來了。

  從“長號”到“心摧”四句,具體地描寫了出征戰士被迫離家時的悲慘情景。被抓去充軍的人們,臨行前和他們的父母、親人告別,這是生的分離,也是死的作別,彼此號大哭,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直到哭盡了淚水,流出了血水,心肝摧斷,兩無聲息。詩中連用“長號”、“慘”、“泣盡”、“心摧”,充滿感情色彩,從聽覺視覺上造成強烈效果,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展現了這種生離死別慘絕人寰的悲劇。

  “困獸”四句,又是議論,以“困獸”、“窮魚”喻沒有戰鬥力的“怯卒”、以“猛虎”、“奔鯨”喻兇悍強大的敵人。在這樣敵我力量懸殊的情勢下,進行著擴邊的戰爭,其結果是註定要失敗的,眾多的應徵士卒,也只能白白地送死,“千去不一回,投軀豈全生”,葬身於沙場之上,成為統治者進行不義之戰的犧牲品。這幾句透過形象的比喻,適當的誇飾,對當權者的罪行給予了批判和控訴,也體現出詩人對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閃爍著人道主義思想的光輝。

  詩的結末兩句,內容上又發展到一個深的層次,進一步地揭示了詩的主旨,表達了個人美好的理想和願望。“如何舞干鏚,一使有苗平”,“幹”是盾牌,“戚”是大斧,以這兩種兵器用在誤樂上,表示行德政而不用征伐。“有苗”,古代部族名,傳說舜時有苗叛亂,大禹建議用武力去征服他們,舜不同意,於是修明德政,三年以後,他舉行了一次操舞盾牌、大斧的演習,有苗氏便歸服了。詩人引用這個典故,正是暗譏“當國之臣不能敷文德以來遠人”(蕭士贇《分類補註李太白集》),動輒訴諸於武力,更加明確地表達了偃武修文、實現清明政治的美好願望。顯然這裡的意思與“白日”以下四句的內容,是完全一致,相互呼應的。在結構上如此巧妙的安排,前後勾聯、渾然一體,亦可見詩人藝術構思上的獨到之處。

  李白詩歌向以浪漫主義著稱於世,這首詩在運用傳說、誇張及想象方面,雖也體現出來了這些特點,但基本上是以寫實為主的。敘的是實事,寫的是實景,抒的是實情,並運用對比、問答手法,將描寫、議論、抒情等巧妙地融合起來,達到了精湛的程度,這一點可以說是他的詩歌現實主義精神的體現。

參考資料:

1、宋緒連 初旭.三李詩鑑賞辭典.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6-29

2、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209-211

展開↧
詩文作者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1051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