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雜詩十二首·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飲酒·其二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大丈夫有志在四方,我願不知老之將至。
和睦親戚相共處,子孫相互愛護,相互依靠。
面前飲酒、奏樂終日列,杯中美酒從不幹。
無拘無束盡情娛樂歡,常常早睡晚起床。
哪像當今世上人,滿懷名利若冰炭。
身亡同樣歸墳墓,用此空名導向前!

註釋
志四海:志在四方,謂志向遠大。
不知老:不知老之將至。語本《論語·述而》:“其為人也,發憤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相保:相互愛護,相互依靠。
觴弦:代指飲酒與奏樂歌唱。肆:陳列,謂擺在面前。
朝日:當作“朝夕”,指終日。樽:酒杯。燥:乾燥。
緩帶:放鬆束帶,謂無拘無束。《晉書·隱逸傳》:陶淵明為彭澤令,時“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而淵明辭歸,所以以緩帶為願。
孰若:哪像。
冰炭:比喻貪祿和求名兩種相互矛盾的思想。《淮南子·齊俗訓》:“貪祿者見利不顧身,而好名者非義不苟得,此相為論,譬若冰炭鉤繩也,何時而合?”
丘壟:指墳墓。道:同“導”,引導。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四首。這組詩共十二首,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約作於陶淵明54歲時,即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後四首約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陶淵明37歲時。

參考資料:
1、陳慶元等 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6-202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由於人生失意,“有志不獲騁”,詩人也只得退而求自樂,這首詩便寫隱居安處的自得之樂,同時對那些貪利求名的“當世士”表示鄙視。

  詩中“丈夫志四海,我願不知老。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觴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幾句所表現出來的美好生活正和《詩經》“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孥”的理想人生態度與和諧家庭生活如出一轍。而“緩帶盡歡娛,起晚眠常早”的安逸閒適與那些“汲汲於富貴”的“當世士”的戰戰兢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表達詩人對眼前閒居之樂的滿足。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2、陳慶元等 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6-202

展開↧
詩文作者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23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