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陶淵明

陶淵明

魏晉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軼事典故 補充糾錯
中國古代有不少因維護人格,保持氣節而不食的故事,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於蒼生”之志,可是,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年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汙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為了生存,陶淵明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可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為了生活他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職,過著時隱時仕的生活。陶淵明最後一次做官,是義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過“不惑之年”(四十一歲)的陶淵明在其叔父陶夔的推薦下,再次出任彭澤縣令。有一次,縣裡派督郵來了解情況。有人告訴陶淵明說:那是上面派下來的人,應當穿戴整齊、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淵明聽後長長嘆了一口氣:“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去向這些傢伙獻殷勤。”說完,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脫離了官場。

  此後,他一面讀書為文,一面參加農業勞動。後來由於農田不斷受災,房屋又被火燒,家境越來越惡化。但他始終不願再為官受祿,甚至連江州刺史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朝廷曾徵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

  陶淵明是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適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氣節為代價。陶淵明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獲得了人格的尊嚴,寫出了一代文風並流傳百世的詩文。在為後人留下寶貴文學財富的同時,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風亮節,成為中國後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後世紀念 補充糾錯
陶淵明紀念館是為紀念東晉詩人陶淵明而建立。陶淵明紀念館位於江西省廬山西麓九江縣城沙河街東北隅,佔地1600平方米,為紀念東晉詩人陶淵明而建立。1985年7月30日開館。館址原是陶靖節(淵明)祠。該祠原座落在縣南25公 裡面陽山靖節墓左前麓,明嘉靖十二至十七年(1533 ~1538)重修,江南民居風格,面積約250平方米,1982年按原貌遷建於今址。祠的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磚木結構,明清祠堂式建築風格,又像古 書院的建築形式,分正堂和前廳兩重,中隔天井,兩側配有廂房,簡樸大方.正堂塑立了2米多高陶淵明身像,相貌莊重,頭部扎漉酒巾,手握著一卷《山海經》。 兩壁鐫刻陶淵明四十一代孫、明邑庠生陶享所撰《陶靖節祠祀文》,又清翰林劉延琛所題書的匾額:“羲皇上人”、“望古遙集”。大門首有明嘉靖年間進士薛應旗 為題書的“陶靖節祠”石匾,兩耳門分別通向菊圃和柳巷。

  紀念館建築外觀與陶祠風韻相仿。館內闢有《陶淵明生平事略陳列》,收藏和展出有關陶淵明行 蹤的圖表、照片、家譜和歷代陶學專著、名人書畫300多件。線裝《陶淵明集》30多部,最早為清康熙十一年 (1672) 蔣薰本。該館附有《九江縣歷史文物陳列》,展出陶淵明生活年代及其居地柴桑、尋陽城址出土的文物。
主要成就 補充糾錯
田園詩
  兩晉時盛行玄言詩,思想內容空虛狹隘,浮淺乏味。而陶詩異軍突起,平淡自然,為當時沉悶的文壇吹進清新的春風,令人耳目一新,他的詩表現了淳樸的農村生活情趣,描寫了恬靜優美的農村風光,既表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又表現出堅決與汙濁政治決裂的情操。他的詩描寫鄉居生活,謳歌勞動和躬耕自給,這些都是以前的封建文學中所沒有的,如《歸園田居》、《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等。

詠懷詩
  以及敘寫時事的詩,如《飲酒》、《雜詩》《讀山海經》、《詠荊軻》等,表現了陶淵明歸隱後對政治的關心。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就是詩,除論客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之類的金剛怒目式。在證明著他並非整天整夜的飄然。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捨,即非全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

其它詩作
  部分詩作有“樂天知命”,“委任自然”,消極避世的消極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