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雜詩十二首·其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
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廬山東林雜詩
下一篇詩文: 江賦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榮華難以長久停留,盛與衰也難以預量。
原是春天豔麗的荷花,今成秋天結子的蓮房。
寒霜打蔫了野草,形容枯萎尚未凋喪。
日月週而復始野草又會復生,我則一旦死去就不能重生世上。
眷戀著先前種種,想到這些真讓人斷腸。

註釋
秋蓮:荷花。
遽央:終盡;完畢。
有環周:一作“還復周”。
眷眷:依戀反顧貌。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本文是組詩中的第三首。這組詩共十二首,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於同一年內,約作於陶淵明54歲時,即為晉安帝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後四首約作於晉安帝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陶淵明37歲時。

參考資料:
1、陳慶元等 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6-202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詩前四句中“難久居”“不可量”“昔”“今”“春”“秋”等暗示生命盛衰的意象中無不貫穿著時間的線索。“三春蕖”是對“榮華”的呼應,“秋蓮房”既暗示了生命的成熟,也預示了生命的衰老。盛與衰這一對立的意義包含在同一個意象之中。物壯必老,這是老莊的哲理,也是生命自然的規律。然而,對生命更為殘酷的是“嚴霜結野草,枯悴遽未央”的無奈之境。“柔卉被霜,萎亂紛紜,根葉輒相糾纏”(黃文煥《陶詩析義》卷四)暗示了人兩鬢披霜,發如枯草的暮年的衰殘。“枯悴遽未央”句,生命的“半死半生之況,尤為慘慼,‘未遽央’三字添得味長。”(《陶詩析義》)它是對生命衰而未竭的隱喻。

  全詩抒發了感慨衰老、眷戀往昔之情。詩的開頭兩句,以議論的形式,闡明瞭宇宙間的一個普遍法則:榮華是難以長期保住的,萬物之盛衰一直在變化,是難以預測的。

  詩人在永恆的大自然中選取人們最常見而又最具代表性的地上生生不息的植物(蓮花、蓮蓬、野草)和天上週而復始的日月,與短暫無常的人的生命以及難以持久、不可預測的榮華富貴、事業興衰相對比,這怎能不叫人“眷眷往昔時,憶此斷人腸”啊。詩人就喜歡和自然界對話,這可以因得到靈感而喜,也可以被悲哀所傷。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201-217

2、陳慶元等 編選.陶淵明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186-202

展開↧
詩文作者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23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