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桃花源記

八年級 初中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補充糾錯
上一篇詩文: 嶺表賦
下一篇詩文: 飲酒·其五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有個以捕魚為生的人。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划船而行,忘記了路有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兩岸的幾百步之內,中間沒有其他的樹木,花草鮮豔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他繼續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桃花林的盡頭。

  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漁人就發現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面隱隱約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剛開始非常狹窄,僅容一人透過。又向前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裝束,完全如同世俗之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高興而滿足。

  這裡的人看見了漁人,就非常驚訝,問他是從什麼地方而來。漁人都詳細地作了回答。這裡的人便邀請漁人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裡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麼一個人,全都來打聽訊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亂,率領妻子、兒女、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再沒有人出去過,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裡的人問漁人現在是什麼世道,他們居然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餚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後,就向村裡的人告辭。村裡的人告訴他:“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

  漁人出來之後,找到了自己的船,就順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標記。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桃花源的見聞。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標記,竟然迷路了,後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隱士,他聽到了這個訊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沒有實現,不久後就病死了,後來就再也沒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註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的年號(376-396)
武陵:郡名,現在湖南常德市一帶。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著,順著。
行:前行,走。
遠近:偏義複詞,僅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見。
夾岸:溪流兩岸。
雜:別的,其他的。
芳草鮮美:花草鮮嫩美麗。芳:花;鮮美:鮮豔美麗。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之:即“以之為異”,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異,意動用法,形作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認為……是奇異的。之,代詞,指見到的景象。
復:繼續。
前:名詞活用為狀語,向前。(詞類活用)
欲:想要。
窮:形容詞用做動詞,窮盡,走到……的盡頭。
林:代指桃花林。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
便:於是,就。
得:發現。
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似的。
舍:捨棄,丟棄,文中指離開。
初:起初,剛開始。
才通人:僅容一人透過。才:副詞,僅。
復:又,再。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明亮。
平:平坦。
曠:開闊;寬闊。
屋舍:房屋。
儼(yǎn)然:(古今異義)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形容齊整;形容莊嚴。
之:這。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
雞犬相聞:(村落間)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相聞:可以互相聽到。
種作:指世代耕種勞作的人。
衣著:穿著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譯:另外一個世界的人,因為桃花源人從秦到晉一直與世隔絕)
黃髮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黃髮,古時認為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是長壽的象徵,這指老人。垂髫,古時小孩不紮結頭髮,頭髮下垂,這裡指小孩子。(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大驚:於是很驚訝。乃:於是,就。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地。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
鹹:副詞,都,全。
問訊:打聽訊息。
雲: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古今異義)古義:指妻子、兒女。“妻”“子”是兩個詞,不是現代漢語的“妻子”今義: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縣的人
絕境:(古今異義)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沒有明顯出路的困境;進退維谷的境地。 絕:隔絕。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裡。
遂:於是。
間隔:隔斷,隔絕。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為:對、向。
具言:詳細地說。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
餘:其餘,剩餘。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至:到。
停:停留。
辭:辭別。
去:離開。
語:告訴。
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
便扶向路:就順著舊的路(回去)。扶:沿著、順著。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yì)太守:指拜見太守。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如此:像這樣,指在桃花源的見聞。
即:立即。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名詞),標記。(所+動詞譯為名詞)
遂:終於。
復:再。
得:取得,獲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隱士。
也:表判斷。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 計劃,打算。
未:沒有。
果:實現。
未果:沒有實現。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詢問渡口,這裡是探訪,訪求的意思。津:本義渡口。

參考資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室 .九年義務教育標準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 :165-169 .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了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參考資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網 《桃花源記》寫作背景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本文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化的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訊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透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展開↧
賞析二 補充糾錯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是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說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彷彿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位,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

  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透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著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花源村民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著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說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著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敘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給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著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絡。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訊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境。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透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裡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秘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參考資料:

1、蘇蘭·《桃花源記》評析·廣西大學·2009年

2、曹毅·淺談《桃花源記》—心靈的淨土·首都師範大學·2012年3月

3、隋繼文·談寫作方法(1)虛實結合·廣西師範大學·2012年

展開↧
文言知識 補充糾錯
一詞多義
出:
(1)不復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尋:
(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離開。
(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
(1)中無雜樹:“中間”。
(2)晉太元中:“年間”。
(3)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
(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誌”。
(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3)處處志之:語氣助詞,不譯。
(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
(6)具答之: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
(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
(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3)此人一一為(wèi)具言所聞:介詞,對、向。

乃:
(1)乃大驚:於是。
(2)乃不知有漢:竟然。

遂:
(1)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2)遂迷:“終於”。
(3)後遂無問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
(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
(1)雞犬相聞:聽見。
(2)聞有此人:聽說。

多詞一義
(1)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2)便要(yāo)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請。
(3)悉如外人、鹹來問訊、皆嘆惋、並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於是,就

古今異義
窮(古義:窮盡;今義:貧窮)
從來(古義:從哪裡來;今義:向來)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不管)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成年男子的配偶)
絕境(古義: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義:溪水發源的地方;今義:指人們飲用的水的來源)
鮮美(古義:鮮豔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芳(古義:花;今義:氣味芬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 今義:不夠)
間隔(古義:間離隔絕; 今義:空間或時間上的隔絕)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路,探訪。文中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血緣關係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延(古義:邀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全,都;今義:熟悉)
鹹(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對…)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要(古義:邀請;今義:表示意願)

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兼詞,“於之”,即“從這裡”。
志(處處志之):名詞作動詞,做標記。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語(此中人語(yu第四聲)雲):名詞作動詞,告訴
黃髮(黃髮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垂髫(黃髮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不屬於150實詞範圍內)
具:通“俱”,完全、詳盡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隱隱約約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捨棄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招待漁人)。”“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併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哪裡來。)
省介詞:
例二:林盡水源(是"林盡於水源"的省略.)
9.四個“然”
①豁然開朗(豁然):開闊的樣子
②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
③怡然自樂(怡然):愉快的樣子
④欣然嚮往(欣然):高興的樣子
3)出自本文的詞語:(今義)
世外桃源:指環境幽靜或安逸的地方。
豁然開朗: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怡然自樂:形容高興而滿足。
與世隔絕:不與人來往,或已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事物。
無人問津: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桃花源記》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其藝術構思精巧,作者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他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頗具匠心,這種手法增添了描寫主體的神秘感;桃花源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又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

  文章語言生動簡煉、雋永,作者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寥寥幾筆卻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詳略得當,中心思想鮮明,透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
展開↧
詩文作者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236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