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江城子·密州出獵

九年級 初中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我姑且抒發一下少年的豪情壯志,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托起蒼鷹,頭戴華美鮮豔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帶著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像疾風一樣,席捲平坦的山岡。(語文教科書: 為我報知全城百姓使之隨我出獵。)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我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英姿。
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兩鬢微微發白,這又有何妨?什麼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雲中赦免魏尚一樣信任我呢?那時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瞄準西北,射向西夏軍隊。

註釋
江城子:詞牌名。
密州:今山東諸城。
老夫:作者自稱,時年三十八歲。
聊:姑且,暫且。
狂:豪情。
左牽黃,右擎蒼: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擎著蒼鷹,形容圍獵時用以追捕獵物的架勢。
黃:黃犬。
蒼:蒼鷹。
錦帽貂裘:名詞作動詞使用,頭戴著華美鮮豔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漢羽林軍穿的服裝。
千騎卷平岡:形容馬多塵土飛揚,把山岡像卷席子一般掠過。
千騎:形容隨從乘騎之多。
為報傾城隨太守:此句在2020年語文初中教材中被譯為“為我報知全城百姓,使隨我出獵”。報,報知。傾城:全城的人都出來了。形容隨觀者之眾。太守:指作者自己。
看孫郎:孫郎,孫權。這裡藉以自喻。
酒酣胸膽尚開張:極興暢飲,胸懷開闊,膽氣橫生。
尚:更。
微霜:稍白。
節:兵符,傳達命令的符節。
持節: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雲中:漢時郡名,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區。
會:定將。
挽:拉。
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滿月:圓月。
天狼:星名,又稱犬星,舊說指侵掠,這裡隱指西夏。詞中以之隱喻侵犯北宋邊境的遼國與西夏。

參考資料:

1、李靜 等 .唐詩宋詞鑑賞大全集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248-249頁 .

2、陸林編注 .宋詞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2年11月版 :第69-70頁 .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這首詞作於公元1075年(神宗熙寧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州。這是宋人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一首豪放詞,在題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蘇軾因此詞有別於“柳七郎(柳永)風味”而頗為得意。他曾致書信於子駿表達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

  此詞開篇“老夫聊發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接下去的四句寫出獵的雄壯場面,表現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一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打獵裝束。千騎賓士,騰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作者倍受鼓舞,氣沖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當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孫權自比,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和豪興來。

  以上主要寫“出獵”這一特殊場合下表現出來的詞人舉止神態之“狂”,下片更由實而虛。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下片前三句是說,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雖然兩鬢微微發白,但這又何妨?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這兩句是說,什麼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雲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樣信任我)呢?此時東坡才三十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自請外任。此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西夏大舉進軍環、慶二州,四年佔撫寧諸城。東坡因這次打獵,小試身手,進而便想帶兵征討西夏了。漢文帝時雲中太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因報功不實,獲罪削職。後來文帝聽了馮唐的話,派馮唐持節去赦免魏尚,仍叫他當雲中太守。這是東坡藉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邊任,到邊疆抗敵。一個文人要求帶兵打仗,並不奇怪,宋代詩人多有此志。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末三句是說,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如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射向西夏軍隊。詞人最後為自己勾勒了一個挽弓勁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邁,氣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範圍,為詞的創作開創了嶄新的道路。後又作出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料的結局,利用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記敘出獵的筆鋒一轉,自然地表現出了他志在殺敵衛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動各種藝術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

參考資料:

1、語文教學與研究, 2011年17期

2、閱讀與作文(初中版), 2008年Z2期

3、中華活頁文選(初三年級), Zhonghua Loose-leaf Collection, 2012年10期

展開↧
簡析 補充糾錯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強國抗敵的政治主張,抒寫了其渴望報效朝廷的慷慨意氣和壯志豪情。詞人在上片開頭直出會獵題意;次寫圍獵時的裝束和盛況;然後轉寫自己的感想:堅定了親手獵殺猛虎的決心,以回報全城軍民的深厚情意。下片他敘述獵後的開懷暢飲,並以古代英雄魏尚自比,期望能擔負起保衛國家、守衛邊疆的重任。結尾直抒胸臆,展示出詞人無畏的戰鬥精神和殺敵報國的豪情。全詞“狂”態畢露,雖不乏鬱憤之情,但氣象恢弘、聲勢浩大、情志激越,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呈現出剛健壯美的獨特韻味。
展開↧
詩文作者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359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