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洞仙歌·冰肌玉骨

宋詞三百首 人生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

时见疏星渡河汉。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

金波淡,玉绳低转。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

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補充糾錯
下一篇詩文: 洞仙歌·江南臘盡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我在七歲的時候,見到眉州一個老尼姑,姓朱,忘記了她的名字,年齡九十歲。自稱曾經跟從她的師父到蜀主孟昶宮中,有一天天氣非常熱,蜀主與花蕊夫人晚上在摩訶池上乘涼,寫了一首詞,朱姓女尼都能記住詞的內容。此事已過去四十年,朱姓女尼已經去世很久了,人間已經沒有了知道此詞之人,我僅記住詞的開頭兩句,空閒時仔細品味,這不就是洞仙歌令嗎?於是補足全篇的說。
冰一樣的肌膚,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涼沒有汗。宮殿裡清風徐來幽香瀰漫。繡簾被風吹開,一線月光把佳人窺探。佳人還沒有入睡,她斜倚繡枕釵橫發亂。
他起來攜著她的小手,走出無聲的庭院,隨時可見流星橫穿河漢。試問夜已多深?已過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繩星向下旋轉。她掐著手計算,秋風幾時吹來,不知不覺間感到,流年似水,歲月在暗暗變換。

註釋
洞仙歌:詞牌名。
眉州:今在四川眉山境內。
孟昶:五代時蜀國君主,在位三十一年,後國亡降宋,深知音律,善填詞。
花蕊夫人:孟昶的妃子,別號花蕊夫人;摩訶池:故址在今成都昭覺寺,建於隋代,到蜀國時曾改成宣華池。
具:通俱,表都的意思。
足:補足。
冰肌:肌膚潔白如冰雪,《莊子·逍遙遊》有神人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水殿:建在摩訶池上的宮殿。
欹:斜靠。
河漢:銀河。
金波:指月光;玉繩:星名,位於北斗星附近。
玉繩:星名。《太平御覽·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兩星為玉繩。玉之為言溝,刻也。瑕而不掩,折而不傷。”宋均注曰:“繩能直物,故名玉繩。溝,謂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繩漸自西北轉,冉冉而降,時為夜深或近曉也。
流年:流逝之歲月;年華。

參考資料:
1、蘅塘退士 等 .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212 .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蘇軾在小序中交代了寫此詞之緣由,詞人在七歲之時曾聽過蜀主孟昶的《洞仙歌令》,而四十年後,只能隱約記住首兩句,詞人便發揮他豐富的想象力,運用他的文思才力,補足剩餘部分。此詞作於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壬戌),時作者正謫居黃州。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此詞描述了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與其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訶池上納涼的情景,著意刻繪了花蕊夫人姿質,表達了詞人對時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感嘆。

  上片寫花蕊夫人簾內欹枕。首二句寫她的綽約風姿:麗質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涼無汗。接下來,詞人用水、風、香、月等清澈的環境要素烘托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潤,創造出境佳人美、人境雙絕的意境。其後,詞人借月之眼以窺美人欹枕的情景,以美人不加修飾的殘妝——“釵橫鬢亂”,來反襯她姿質的美好。上片所寫,是從旁觀者角度對女主人公所作出的觀察。

  下片直接描寫人物自身。“起來攜素手,”寫女主人公已由室內獨自倚枕,起而與愛侶戶外攜手納涼閒行。“庭戶無聲”,製造出一個夜深人靜的氛圍,暗寓時光在不知不覺中流逝。“時見疏星渡河漢”,寫二人靜夜望星。以下四句寫月下徘徊的情意,為納涼人的細語溫存進行氣氛上的渲染。以上,作者透過寫環境之靜謐和斗轉星移之運動,表現了時光的推移變化,為寫女主人公納涼時的思想活動作好鋪墊。結尾三句是全詞點睛之筆,傳神地揭示出時光變換之速,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時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這首詞寫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豔羨、讚美中附著作者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全詞清空靈雋,語意高妙,想象奇特,波瀾起伏,讀來令人神往。
展開↧
詩文作者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359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