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蝶戀花·蝶懶鶯慵春過半

孤獨

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

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補充糾錯
譯文及註釋 補充糾錯
譯文
春光已消逝大半,蝴蝶懶得飛舞,黃鶯也有此倦怠,風捲花落,殘紅滿院。紅日偏西,午醉未醒,光線漸暗,簾幕低垂,此情此景,使人感到情懶意慵,神倦魂銷。
暮春景緻處處皆能生愁懶於梳妝打扮,一切景物都成為愁的觸媒,而又無人可以傾訴。煞拍宕開,謂此情將不會一無依託,楊花尚有東風來吹拂照管,難道自身連楊花也不如嗎?

註釋
慵(yōng):懶。
殘紅:指凋殘的花,落花。
幕:這裡指窗帷。
雲鬢(bìn):形容女子濃黑而柔美的鬢髮,泛指頭髮。
鬅(péng)松:指頭髮鬆散的樣子。
黛:一種青黑色的顏料,古時女子用來畫眉。
愁媒:引起悉愁情的媒介。這裡指暮春景緻處處皆能生愁。
消遣:消解,排遣。
系絆:這裡是“維繫”的意思,還可以引申為“寄託、有著落”。
楊花:指柳絮,是離愁別緒的代名詞。
管:照管。

參考資料:

1、朱德才主編.增訂註釋全宋詞 1: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12:第289頁

2、王思宇.蘇軾詩詞集:巴蜀出版社,1996年

3、劉默,陳思思,黃桂月編著.宋詞鑑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186頁

展開↧
創作背景 補充糾錯
  《蝶戀花》約作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三月。是時,東坡31歲,喪妻九個月。為抒發思妻之幽情,作此詞以懷念之。

參考資料:
1、葉嘉瑩主編.蘇軾詞新釋輯評 上冊:中國書店,2007.1:第87頁
展開↧
賞析 補充糾錯
  蘇軾詞在豪放以外,也顯婉約含羞,《蝶戀花》詞中即寫閨怨女子,纏綿動人。這首詞以種種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個多愁善感的傷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闌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傷春的複雜心緒。

  上闋由寫景過渡到寫人。全詞以哀景引入,“懶、慵”乃倦怠樣,“蝶、鶯”本為無情動物,詞人卻以主觀情感灌入,描畫了兩物的慵懶散漫。後以“花落狂風”承接,更於慵懶外平添蕭瑟,“殘”為花落凌亂之形,暗含殘敗頹靡;“滿”字作結,殘紅遍地,滿布小院的情狀即刻呈現眼前。全詞前三句寫景,由蝴蝶、黃鶯的慵懶,轉入花落殘紅的寂寥,為下文寫人作鋪墊,奠定了哀怨悽楚的氛圍。面對這“風雨送春歸”、“無計留春住”的情景,心事重重的少女,不免觸目傷情,倍添寂寥之感。

  “午醉未醒紅日晚,黃昏簾幕無人卷”,這兩句由景及人,主人公午醉未醒,紅日已晚,黃昏及至,簾幕低垂。此乃日落黃昏時分,抒情主人公應為一名女子,睡眼惺忪之時,天已慢慢暗沉下來,“簾幕無人卷”從側面寫出女子慵懶倦怠之象。景中含情,人中顯意,全詞上闋由景及人,細緻描摹出一幅殘敗寂寥的少女閨怨圖,色調濃郁低沉。

  下闋直入,展開對人物外表與內心的描寫,細膩地展現出主人公獨居閨房之中的情形。“雲鬢箭松眉黛淺”,首句以形寫神,寫因傷春而懶於梳洗,以下承上刻畫愁思之重。鬢髮散亂,眉間黛墨淺淡,不飾打扮、素面朝天的女子形象顯露無疑。這個女子之所以不修邊幅,乃是“愁”字作祟,無盡愁怨,無處傾訴。“總”是起領,將女子悠悠“愁媒”一語道盡,見景思愁,見人思愁,萬事萬物在女子眼中“總是愁媒”。而這愁卻無人可排遣,“欲訴”寫盡女子渴望傾訴、渴望排遣的心理,但是“誰消遣”的疑問卻暗含“無人消遣”的答案,五字將少女悲涼沉重的心情入木三分地刻畫出來,悽楚難耐。

  “未信此情難系絆,楊花猶有東風管”一句,以否定詞“未信”領起,雖明言“未信”,卻隱隱傳遞出“信”意,女子的孤單寂寞在這斷言般的詞句中傳達而出。隨後女子自比楊花,“楊花猶有東風管”,楊花似花非花,在花中身價不高,且隨風飄蕩,有似薄命紅顏,一無依託。這裡即景取喻,自比楊花,悲涼之情以曠語出之,愈覺悽惻動人。女人以花喻人,命薄如楊花,將其女子無所依傍、“難系絆”的深情道出。

  詞的結尾耐人尋味,創造出新意境,寫出了少女的消極傷感與天真大膽交織的矛盾心理,顯得不同凡響,別具一格。全詞以種種柔美的意象,塑造出一個多愁善感的傷春少女形象;以春意闌珊的景象,烘托出少女傷春的複雜心緒,表達對妻子的懷念。

參考資料:

1、劉默,陳思思,黃桂月編著.宋詞鑑賞大全集 上: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9:第186頁

2、葉嘉瑩主編.蘇軾詞新釋輯評 上冊:中國書店,2007.1:第87頁

展開↧
詩文作者
蘇軾
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3597 篇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