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531~約591年),字介,琅邪臨沂人。出生於建康郡(今江蘇省南京市)的一個士族官僚之家,為南齊治書御史顏見遠之孫、南梁諮議參軍顏協之子。中國古代文學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間。
顏之推著有《顏氏家訓》,是北朝後期重要散文作品,且在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北齊書》本傳所載《觀我生賦》,亦為賦作名篇。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傳》”,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群書,為文辭情並茂,得南梁湘東王蕭繹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徵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隋代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敘,“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
顏之推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還冤志》、《集靈記》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