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容
士人不偏私不結黨。柔弱而又剛強,清虛而又充實。他們看上去光明磊落而不刁滑乖巧,好象忘記了自身的存在。他們藐視瑣事而專心於遠大目標,似乎沒有膽氣卻又不可恐嚇威脅,堅定勇悍而不可汙辱傷害。遭遇患難能夠守義不失,南面稱王也不傲慢恣睢。一旦君臨天下就準備收服海外,行事高瞻遠矚而不熱衷小利。視聽超塵絕俗可以安定社會,不追求富貴不屏棄貧賤。德行尊重理義而羞於使用奸巧詐偽,胸懷寬廣不詆譭他人而心志非常高遠,難用外物打動而決不妄自屈節。這些就是國土的儀表風範。
齊國有個擅長相狗的人,鄰居委託他買一條捕鼠的狗。他整整一年時間才買到,對鄰居說;“這是一條出色的狗啊!”他的鄰居餵養了好幾年,狗卻不捕鼠,鄰居就把這種情況告訴了相狗的人。相狗的人說;“這是一條出色的拘。它的志向在措取獐麇豬鹿,不在捕鼠。想讓它捕鼠就要把它絆住。”鄰居絆住了駒的後腿,狗這才捕鼠。驥驁的氣質,鴻鵠的心志,能夠使人們知曉,是因為這種氣質和心志確實存在。人也是如此,確實具備了,精神就能使別人感知了,言語哪能完全使人相信呢?這叫做不言之言啊!
有個前來拜見田駢的客人,服飾合於法式,進退合於禮儀,舉止嫻靜文雅,言辭恭順敏捷。田駢剛聽他說完,便謝絕了他。客人離去的時候,田駢一直注視著他。弟子們對田駢說;“來客是位士吧?”田駢說:“恐怕不是士啊!剛才來客掩蔽收藏的地方,正是士申說施行的地方,而士掩蔽收藏的地方,也正是來客申說施行的地方,來客恐怕不是個士啊!”所以說,火光只照一個角落,就有半間房屋沒有光亮。骨骼過早長成,質地就疏鬆不實,身材一定長不高大。常人不謀求道義,只是拘謹於外部儀表,就會巧詐多端。心志如果不正,就不能建立功業。喜好聚斂而不願施捨,國家再大也不能統一天下,災禍就會天天發生。所以,君子的儀容風範.象崑崙山的玉石一樣美好,象高山上的大樹一樣挺拔他們樸樸實實,言行謹慎,敬畏教令,而不敢驕傲自滿;他們孜孜不倦,取捨嚴肅不苟,而心地非常淳樸。
唐尚的同齡人有的做了史官,他的舊友以為他也希望這樣,就把訊息告訴給了唐尚。唐尚說:“我並不是沒有機會做史官,而是感到羞恥不去做。”他的舊友並不相信。到了魏國圍困邯鄲的時候,唐尚透過勸說魏惠王解了邯鄲之圍,趙國就把伯陽邑給了唐尚。他的舊友這才相信他真的羞於做史官。過了一些日子,這個舊友又為自己的哥哥請求官職。唐尚說:“等衛國君主死了,我讓你哥哥代替他。”他的舊友起身離席,退避再拜,竟然信以為真。這個人對可信的不相信,對不可信的反倒相信,這是蠢人的弊病。知道別人貪求私利,自己卻不能去掉這種慾望,靠這個做君主,即使據有天下,又有什麼益處?所以沒有比愚蠢再能壞事的了。愚蠢的弊病,在於師心自用。師心自用,憨直無知的人就會都跑來祝賀他。象這樣據有國家,就不如沒有。古代讓賢的事情就是由此產生的。讓賢的人並不是憎惡自己的子孫,並不是追求和誇耀這個名聲,而是基於實際情況才這樣做的。
務大
試看古代記載,禹,揚,文、武的輔佐之臣,名聲沒有不榮耀的,地位沒有不安穩的,這是因為功大的緣故。平庸君主的輔佐之臣,他們希望獲得榮耀的名聲和安穩的地位,這和三王的輔佐之臣是相同的,但名聲沒有不恥辱的,地位沒有不危險的,這是因為沒有功勞的緣故。他們都擔心自身不顯貴於本國,卻不擔心君主不顯貴幹天下,這是他們希望榮耀反而更加恥辱、希望安定反而更加危險的原因。
孔子說:“燕雀爭相在屋簷下好地方築巢,母鳥餵養著小鳥,怡然自得地一起嬉戲,自以為很安全了。即使煙囪破裂,頭上的房梁燃燒起來,燕雀仍然面不改色,這是什麼緣故呢?是因為它們不知道災禍將廷及自身啊!這不是很愚蠢的嗎?做臣子的,能夠避免燕雀這種見識的人太少了,那些做臣子的人,增益他們的爵祿富貴,父子兄弟一起在國中結黨營私,怡然自得地一起遊樂,以此危害國家。他們離煙囪很近了,但始終也察覺不到,這同燕雀的見識恐怕沒有什麼區別。”所以說,天下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國家,國家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家室,家室大亂,就沒有安定的個人。這些話說的就是上述情況。所以,區域性的安定,一定要靠全域性的安定,全域性的安定,也一定要靠區域性的安定。全域性和區域性、尊貴和卑賤互相贊助,然後才能各自都實現自己的願望。
薄疑用統一天下的方略遊說衛嗣君,衛嗣君對他說:“我擁有的只是個有著千輛兵車的小國,希望就此聽取您的指教。”薄疑回答說:“假如能象烏獲那樣力舉千鈞,那麼又何況一呢?”杜赫用安定天下游說周昭文君,昭文君對杜赫說;“我希望學習安定周國的方法。”杜赫回答說:“我所說的如果您做不到,那麼周國也就不能安定,我所說的您做到了,那麼周國自然就會安定了。”杜赫的這種方法,就是所謂不去安定它而使它自然得以安定啊!
鄭君問被瞻說。“聽說您的主張是不為君主而死,不為君主出亡,真的有這樣的話嗎?”被瞻說:“有。如果言論不被聽從,主張不被實行,那麼這本來就不算侍奉君主,如果言論被聽從,主張被實行,君主自然身安,又哪裡用為他去死、為他出亡呢?”所以,被膳不為君主死難出亡,勝過那些為君主死難出亡的人。
從前舜想牧服海外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成就帝業了,禹想成就帝業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海內了,商湯周武想繼承禹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統一人力舟車所能到達的地區了;五霸想繼承商湯周武而沒有成功,但已足以做諸侯之長了,孔丘墨翟想在天下實行大道而沒有成功,但己足以成為顯榮之人了。大事不能成功,結果還是會有所成就,所以一定要致力幹大事。
上農
古代聖王引導他的百姓的方法,首先是致力於農業。使百姓從事農業,不僅是為了地理的出產,而且是為了陶冶他們的心志,持重就會很少私下發表議論,很少私下發表議論,國家的法制就能確立,民力就能專一。百姓從事農業家產就繁多,家產繁多就會害怕遷徙,害怕遷徙就會老死故鄉而沒有別的考慮。百姓捨棄農業而從事工商就會不昕從命令,不昕從命令就不能依靠他們防守,不能依靠他們攻戰。百姓捨棄農業從事工商家產就簡單,家產簡單就會隨意遷徙,隨意遷徙,國家遭遇患難就會都想遠走高飛,沒有安居之心。百姓捨棄農業從事工商,就會喜好耍弄智謀,喜好耍弄智謀行為就詭詐多端,行為詭詐多端就會在法令上耍機巧,把對的說威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
后稷說;“所以要致力於耕織,是因為這是教化的根本。”因此天子親自率領諸侯耕種籍田,大夫,士也都有各自的職事。正當農事大忙的時候,農民不得在都邑出現,以此教育他們重視田地裡的生產。后妃率領九嬪到郊外養蠶,到公田採桑,因而一年四季都有績麻繅絲等事情要做,以此來盡力於對婦女的教化。所以男子不織布卻有衣穿,婦女不種田卻有飯吃,男女交換勞動所得以維持生活。這是聖人的法度。
所以,要慎守農時,愛惜光陰,不是年老不得停止勞作,不是患病不得休息,不到死日不得棄捨農事。種上等田地,每個農夫要供養九個人,種下等田地,每個農夫要供養五個人,供養的人數只能增加,不能減少。總之,一個人種田,要供十個人消費,飼養的各種家畜都包括在這一要求之內,可以摺合計算。這是充分利用土地的方法。
所以,正當農事大忙的時候,不要大興土木,不要進行戰爭。平民如果不是加冠、娶妻,嫁女,祭祀,就不得擺酒聚會。農民如果不是名字通於官府,就不得私自僱人代耕。因為這些事都妨害農時。如果不是因為同姓的緣故,男子就不得從外地娶妻,女子也不得出嫁到外地,以便使農民安居一地。然後要規定關於鄉野的禁令。鄉野的禁令有五條:土地尚未整治,不得績麻,不得掃除汙穢;未上年紀,不得從事園囿中的勞動;估計力量不足,不得擴大耕地,農民不得經商,不得去做其他的事情。因為這些事都妨害農時。還要規定各個季節的禁令:不到適當季節,山中不得伐木取材,水澤地區不得燒灰割草,捕取鳥獸的羅網不得帶出門外,魚網不得下水,不是主管舟船的官員不得藉口行船。因為這些事都妨害農時。如果百姓不盡力於農耕,就投收他們的家產。因為不這樣做,農、工、商就會互相仿效,國家難予以理就會達到極點。這就叫做背離根本,違反法則,就會導致國家的喪亡毀滅。
凡是百姓,自成年以上,就分別歸屬於農,工、商三種職業。農民生產糧食,工匠製作器物,商人經營貨物。舉措與農時不相適應,這叫做不祥之至。以大興土木侵奪農時,叫做“延誤”,百姓就會憂思不斷,田裡一定連稅谷也收不到。以治理水患侵奪農時,叫做“浸泡”,悲喪就會繼歡樂之後來到,四方鄰國就會來侵害。用進行戰爭侵奪農時,叫做“虐害”,災禍就會終年不斷,根本不用開鐮收割。連續侵奪百姓農時,嚴重的饑荒就會發生。田中到處是閒置的農具,農民有的閒談,有的唱歌,早上看是如此,到傍晚仍照舊。農民人人無心勞動,損失的糧食必定很多。人們看到了這種現象,卻沒有誰知道重農這個根本。
任地
后稷說:“你能把窪地改造成高地嗎?你能把劣土除掉而代之以溼潤的土嗎?你能使土地狀況合宜並用壟溝排水嗎?你能使籽種播得深淺適度並在土裡保持溼潤嗎?你能使田裡的雜草不滋長蔓延嗎?你能使你的田地吹遍和風嗎?你能使穀物節多而莖稈堅挺嗎?你能使莊稼穗大而且堅實均勻嗎?你能使籽粒飽滿麩皮又薄嗎?你能使穀米油性大吃著有咬勁嗎?
這些應該怎樣做到呢?
耕作的大原則是:剛硬的土地要使它柔和些,柔和的土地要使它剛硬些,休閒的土地要頻種,頻種的土地要休耕,貧瘠的土地要使它肥沃,過肥的土地耍使它貧瘠些,堅實的土地要使它疏鬆些,疏鬆的土地要使它堅實些,過溼的土地要使它乾燥些,乾燥的土地要使它溼潤些。高處的田地,不要把莊稼種在田壟上,低窪的田地,不要把莊稼種在壟構裡。播種之前耕五次,播種之後鋤五次,一定要做得仔細徹底。耕種的深度,以見到溼土為準。這樣,田墾就不生雜草,又沒有各種害蟲。今年種穀子,就收好穀子,明年種麥子,就收好麥子。
耜的長度六尺,是為了用來測定田壟的寬窄,它的刃寬八寸,是為了用來挖出標準的壟溝。鋤的柄長一尺,這是作物行距的標準;它的刃寬六寸,這是為了便於間苗。土地,可以使它肥沃,也可以使它貧瘠。耕地一定要趁混潤,這樣可使土中有空隙,苗根扎得牢固;鋤地一定要在旱時,這樣可使地表疏鬆,保持土壤肥力。
草類到十月就要枯萎。冬至以看五十七天,菖蒲開始萌生。菖蒲是百草中最先萌生的。這時開始耕地。四月下旬,薺、葶藶、菥萁枯死,這時就要收穫大麥。夏至,苦菜枯死,蒺藜長出,這時就要種植麻和小豆。這是告訴人們種地的寶貴時節已到盡頭。秋分,猾首生出,穀子黃熟,這時就要進行收打蓄藏。這是告訴人們一年的農事已畢。百草的生死可作農事活動的依據。一年四季,見到某種草類出生,就要種植應在選時萌生的作物,見到某種草類桔死,就要收穫正當這時成熟的作物。
上天降四時,土地生財富,這是自然之道,不同下民商量的。豐收要祭祀土神,欠收也要祭祀土神。不要使百姓喪失農時,不要使他們做蠢事。要使民眾懂得致富之道,做到時令一到就行動,時令結束就停止。這樣連老弱的力量都可以完壘調動起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不懂農事的人,農時未到就提前行動,農時已過思念不已,而正當農時卻叉毫不在意,役使百姓而延誤農時。已經把百姓的農時延誤了,事後卻又因此對大好時光思念不已。這是管理農事最愚笨的方法。這樣就會把事情辦壞。不知怎樣做是高明,怎樣做是愚笨,百姓就會苟且偷安。種早莊稼不象個早莊稼,種晚莊稼不象個曉莊稼,因而收的糧食甚少,沒有什麼成效。
辯土
耕地的原則是:一定要從壚土開始,因為這種土水分少,乾土層厚。一定要把柔潤的地放到後面耕,因為這種土即使拖延一下也還來得及耕。水分飽和的土地要緩耕,堅硬的土地要立即耕,柔潤的土地要放在一邊推遲耕。高處的土地耕後要把地面耙平,低溼的土地首先要把積水排淨。不要讓“三盜”和自己一起使用土地。四時依次出現,是和農事相參驗的。有些人田畦做得太窄,壟溝做得太寬,田畦看上去就象一條條被困在地上的青魚,上面的禾苗長得象獸頸上的鬃毛,這是地盜,地把苗侵吞了。莊稼種下去卻密密麻麻地沒有行列,盡力耕耘也難以長大
,這是苗盜,苗與苗相互侵吞了。不除雜草地就要荒蕪,清除雜草又會弄活苗根,這是草盜,草把苗侵吞了。所以必須除掉這三盜,然後才能多打糧食。
當今有些人從事農耕,盡力經營卻沒有收穫,這是因為他們行動早的先於農時,行動遲的趕不上農時,四季的勞作不合時節,所以莊稼多遭災害。他們修治田哇,修得又高又陡,這樣水分就容易散失;畦坡過於斜險,畦面就容易傾塌。莊稼種在這樣的田畦上,遇風就會倒伏,培土過高就會連根拔出,天氣冷一點就會凋零,天氣熱一點就會枯萎。同時有五六種致死的途徑,所以不可能有好收成。莊稼不同時出土,卻同時成熟。現在根虛活的提前死掉,於是地盜、苗盜、草盜就會發生。這種莊稼,遠望似乎長勢很旺,走近一看,原來沒有什麼籽實。農夫只知道他的田地已經整過,卻不知道他的莊稼過於稀疏,密度不夠,只知道他的田地已經管過,卻不知道他的莊稼在地裡紮根不牢。雜草不除,土地就要荒蕪;清除雜草,又會弄活苗根。這是農事的大害。
所以,田畦應該又寬又平,壟溝應該又小又深。這樣,莊稼下得水分,上得陽光,才能苗全苗壯。莊稼應在細軟的土中萌發,而在堅實的土中生長。播種一定要小心,不要使它過密,也不要使它過稀。在覆土蓋種方面,不要使土不足,也不要使土過厚。這件事要仔細去做,一定要在蓋種的土上多下功夫。蓋種的土要打得細碎,細碎了莊稼出苗就一定快}蓋種的土要撒得均勻,均勻了莊稼紮根就一定牢。所以,田哇又寬又平,就能使莊稼根部不受損害。禾苗生於畦中,把田畦均分為五分。禾苗出土成行,所以迅速生長;小時互不妨害,所以發育很快。橫行一
定要恰當,縱行一定要端直。要使行列端正,和風通暢,一定注意疏通田地的中心,使田中到處吹到和風。禾苗幼小時以獨生為宜,長起來以後應靠攏在一起,成熟時應互相依扶。禾苗三四株長成一簇,就能多打糧食。
農作物的難處,在於儘管不同時出苗,時令一到卻要同時死去。所以先出土的結粒就好,後出土的就多是秕子。因此,鋤草問苗的時候,要安養先生的牡苗,去掉後生的弱苗。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植,不要種得過稀而使莊橡瘋長;在貧瘠的土地上種植,不要種得過密而使莊稼擠在一起。土地肥沃莊稼又長勢過旺,秕子就會結得多,土地貧瘠莊稼叉擠在一起,禾苗就會死得多。不會種田的人,他們間苗時,去掉先生的壯苗而留下後生的弱苗,結果收不到糧食而只能收些秕子。對禾苗和土地都處理不當,莊稼就會大量死亡。覆土過厚,萌芽就鑽不出地面;覆土過薄,種子就會遭到閉錮而不能發芽。
壚土埴土顏色發暗,這些剛硬的土地要使它軟熟以後再種,要勤加翻耕以消滅宿草害蟲,使農事活動進行得得當。
審時
農作的原則,以篤守天時最為重要。伐木不順應天時,木材不是折斷就是彎曲。莊稼熟了不及時收穫,一定會遭到天災。莊稼,種它的是人,生它的是地,養它的是天。所以播種要使田問放得下腳,鋤地要使田問伸得進鋤,收摘要使田間插得進手。這叫做耕作之道。
因此,種得適時的穀子,穗的總梗長,穗子也長,根部發達,秸稈較矮,谷碼疏落,各粒圓而皮薄,米有油性,吃著有咬共,這樣的穀子,籽粒不因颳風而散落。種得過早的穀子,秸稈和葉子上布i蔫細毛,穗子總梗短,穗子犬但子房脫落,米容易變味,又沒有香氣。種得過遲的穀子,秸稈和葉子佈滿細毛,總梗短,穀穗尖而顏色發青,秕子多,籽粒不飽滿。
種得適時的黍子,秸稈佈滿細毛,底部不出枝權,米粒圓而外皮薄,舂起來容易,吃起來香而不膩。這樣的黍子,做出飯來不易變味。種得過早的黍子,根部發達,植株闊大,秸稈低矮而不榮暢,葉子肥厚,穗子短小。種得過晚的黍子,莖稈又細又小,穗子短,棘皮厚,米粒小而顏色發黑,又沒有香氣。
種得適時的稻子,根部發達,莖稈叢生,總梗長,谷碼稀,穗子象馬尾,籽粒大,稻芒少,米粒圓,糠皮薄,舂起來容易,吃起來香。這樣的稻子,吃著適口。種得過早的稻子,根部發達,秸稈和葉子擠在一起,總梗和穗予短,秕子多,糠皮厚,籽粒少而稻芒多。種得過晚的稻子,秸稈細又不分櫱,糠皮厚,秕子多。籽粒不實,等不到成熟,就仰首朝天枯死。
種得適時的麻,必定帶有細毛而且較長,莖節稀疏,色澤鮮亮,根部小但莖稈堅實,纖維又厚又均勻,成熟晚的開花多,到了秋分麻果累累。這樣的麻不招蝗蟲。
種得適時的豆子,分枝長而總幹短,豆莢二七成為一簇。分枝多,舉節密,葉子繁茂,籽實盛多,大豆籽粒滾圓,小豆籽粒鼓脹,而且有香氣,稱起來重,吃起來有嚼頭而且很香。這樣的豆子不著蟲。種得過早的豆子,一定長得過長而且爬蔓,葉子虛弱,莖節稀疏,豆莢小又不長粒。種得過晚的豆予,分枝短,莖節稀,根子弱,不長粒。
種得適時的小麥,總梗長,穗子深綠,麥粒二七排成一行,麥殼薄,麥粒顏色發紅,稱起來重,吃起來特別香而且有嚼頭,使人肌膚潤澤而且有力。這樣的麥子不生蚼蛆。種得過早的麥子,夏雨沒到就發生病蟲害,麥粒又瘦又小。種得太晚的麥子,麥苗弱,穗子發青,顏色暗,只是麥芒長得好。
所以,種植適時的莊稼就興旺高產,種植不適時的莊稼就衰弱低產。種法不同,莖稈數量相等,稱一稱,種植適時的分量重;脫了粒,種植適時的打糧多。同樣多的糧食,舂出米來,種植適時的出米多。同樣多的米,做出飯來,種植適時的吃了禁餓。所以,種植適時的莊稼,它的氣昧香,它的味道美,它的咬勁大。吃上一百天,就能耳聰目明,心神清爽,四肢強健,邪氣不入,不生災病。黃帝說;“四時之氣不正,只要使所吃五穀純正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