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由於活動空間有限,古人以為目力所及的地方就是大地的邊緣,所以認為大地是平的,以至於從古至今就有天圓地方的說法。後來種種事實又使古人猜測地球是圓的。在公元1519年,有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從西班牙出發向西航行,到1522年從東方返回西班牙。這也是人類首次環繞地球的航行,最終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後來,英國著名的科學家牛頓(1642—1727年),根據他自己研究得出的力學原理,經過周密計算,明確提出地球不是一個正圓,而是一個橢圓體的說法。牛頓說,因為地球在一刻不停連續地自轉著,而自轉會導致地球的兩極部分慢慢扁進去,同時地球中間的赤道部分會鼓出來。他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地球好比一個平放著的雞蛋。經過法國科學家的實地測量,地球是橢球體的說法被證實是正確的。
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越來越接近它的本來面目。現在,人們可以從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並透過衛星為地球拍攝“全身照”。從照片上看,地球是一個絕大部分被水覆蓋的蔚藍色星球。科學家可以利用最現代化的測量技術和人造地球衛星,從而得到目前來說較為精確的測量資料。據實際測得,地球從地心到赤道的半徑長6378.245千米,從地心到兩極的半徑長6356.863千米。兩半徑相差約21千米。因此可證明地球確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橢球體。
但是嚴格地說,地球並不完全是橢球體,但它的不規則程度很小,就算從太空看地球全貌,也不易看出來。當我們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一般大小時,就連兩個半徑上的相互差異也看不出來了。所以我們看見的地球儀都是圓球體。
人類關於地球形狀的認識,從古至今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甚至不惜生命。這是一個多麼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