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是德國—瑞士—美國數理著名物理學家。他出生於1879年德國。愛因斯坦的祖輩是猶太手工業者。在他幼年,他父親便遷往義大利。
1895年春,愛因斯坦也離開德國(那時他正在德國讀書)到義大利與父母在一起。他對當時德國軍國主義政治及排斥猶太人強烈不滿,並脫離了德國國籍。1896年他開始在瑞士蘇黎世高等工業學校學習。從學校畢業後,兩年沒有固定的職業。1901年他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在瑞士伯爾尼的專利局取得一個專利檢查員的小職位,但愛因斯坦能夠把一天的工作在3~4小時內完成,他利用其餘時間研究一些物理學中的問題。1905年他在德國的《物理學年鑑》上曾經發表了三篇論文。
這三篇論文的學術價值都不低。尤其是其中的第二篇和第三篇,稱得上是劃時代的文章。
第一篇是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1872年英國著名植物學家布朗成功發現微小顆粒在液體中作不規則運動,以此稱為布朗運動。愛因斯坦用數學方法對布朗運動作了深入地研究探索。第二篇論文是愛因斯坦自己提出光量子學說。這個光量子學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對量子論的發展變革起巨大作用。普朗克在1900年為解釋黑體輻射而一併提出了量子論,量子論在那時並沒有引起大的反應,普朗克也僅僅認為:作為黑體輻射,空間內壁振動電荷發射能量不是連續的,是量子化的。這個能量在發射出之後,依然是以電磁波的形式存在於空間的。因此愛因斯坦把普朗克的量子論向前推進一步,並提出了光量子學說。認為光同樣是以量子的形式存在(光的量子叫做光子是後人給命名的),光束是光子流,光子的能量和光的頻率剛好成正比。光量子學說成功解釋了經典物理學所無法解釋的光電效應。
光量子概念的提出,在人類認識自然的歷史上第一次成功揭示了光不但有波動性而且有微粒性(波粒二象性),它直接為德布羅意波的建立,以及隨後量子力學的建立開闢了新的道路。並因為這項工作,愛因斯坦於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愛因斯坦在1905年《物理學年鑑》上所發表的第三篇論文題目是《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在這篇有名的論文裡,他第一次提出了相對論這個概念。普朗克的量子論以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近代物理學中的兩個特別重要的基本理論。
1905年,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被稱為狹義相對論。從1907年開始,愛因斯坦全心致力於引力理論的研究和發現。終於在1911年,他在《關於引力對光傳播的影響》這篇論文中,搶先發表了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第一個觀點。廣義相對論是引力的現代理論。後來又經過多年的反覆研究,於1915年,愛因斯坦成功完成了他的廣義相對論學說。同年3月25日,愛因斯坦在普魯士科學院發表他個人所研究的引力場方程。1916年他發表了關於廣義相對論的第一篇完整的總結性論文,題目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當某一物體的運動速度即將接近光速時,人們必須用狹義相對論代替牛頓力學;通常在有強引力場的情況,人們就不得不用廣義相對論代替牛頓引力理論。
一般人往往只能看到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的功績,但卻忽略了愛因斯坦在物理學的其它許多方面的巨大貢獻。這對愛因斯坦的認識是不完善的。但是我們假如把相對論的建立看做是愛因斯坦一個人創造的物理奇蹟,卻無視於其它不知名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在這方面所作的研究,那也是不公正的。
如:愛因斯坦在個人關於相對論的第一篇論文中所提出的相對性原理,並不僅僅是愛因斯坦個人的創見,因為當時有不少科學家已經有這種想法,例如法國科學家彭加勒(1854—1912)就是其中之一。
愛因斯坦在他那篇論文中所提出的變換方程被人稱做洛倫茲變換,也正是因為在愛因斯坦發表他那篇論文的前一年(1904年)洛倫茲已經提出了這種變換方程。遺憾的是這些人的工作只是走了其中一小步,而愛因斯坦卻是從這第一步基礎開始,繼續下去,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理論。
愛因斯坦在他發表三篇重要論文的那一年(1905年),也同時在蘇黎世大學透過了分子物理學論文並榮獲哲學博士學位。1931年同時被任命為德皇威廉研究所的研究教授,併為普魯士科學院院士,這些在當時是德國的最高榮譽。但愛因斯坦並不因為這些榮譽改變他反對德國黷武主義的立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的權威學者92人一起發表聯合宣告,給德國統治者撐腰,但愛因斯坦卻拒絕在這個愛國宣告上簽名。
愛因斯坦於1929年成功提出統一論,並試圖將電磁場理論與萬有引力理論統一起來,並且為此默默工作了二十多年。
愛因斯坦原籍是德籍猶太人,他對猶太人到處受迫害和猶太人的復國主義深表同情和憐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成為柏林排斥猶太人和復仇主義者的攻擊目標。
1933年,愛因斯坦正式遷到美國的普林斯頓,並主持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工作,直到1955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