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為什麼《周髀算經》是中國最早的數學書?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數學知識也是源遠流長,可是中國古代數學啟蒙在何時,至今還無法確定,我們只能由考古學的發現與有關文物、文獻作出大概的推測。

大約在公元前5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遺址有力表明,中國在當時的農業生產已經有了相當大的規模,和農業生產有關的土地丈量、房屋建築、倉儲結構甚至天文計算都是離不開數學的。

至公元前3000多年,陝西半坡遺址所出土的陶器上面刻畫的陶文中也有表示數量的符號。

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在當時因為大規模土木工程與水利建設的需要,發明準繩、規矩(畫正方形與圓)等工具。

在商朝的甲骨文當中,有很完備的十進位制記數法、天干地支記日、記時法。

早在公元前800多年的周朝時期,貴族子弟接所受的“六藝”訓練中,“禮、樂、射、御、書、數”之一的“數”早成為專門的學問了。

在公元前500年前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計算的工具“算籌”。算籌它是一種按十進位制來擺放小棍,進行計算來解決各種實際性問題的工具。同樣是在這個時候,為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人們透過觀測天文與計算,便出現了第一部天文學的著作:《周髀算經》大約成書在公元前2世紀。但天文學離不開數學,因此《周髀算經》實際也是流傳到今的第一部的數學著作。

《周髀算經》的作者還不能確定,這部算經之中有關對數學的認識,有理數四則運算的法則和勾股定理在測量之中的應用,至今令人稱絕。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