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一粟”——茫茫大海里的一顆小米。這是比喻極為渺小的意思。宋代文學家蘇軾(東坡)在他的《前赤壁賦》中曾用過這句話。
宋神宗時,蘇軾曾被貶出京,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參看“姑妄言之”)。當時,黃州的衙門設在湖北黃岡。黃岡附近有一處名勝,叫赤鼻磯,也叫赤壁,在長江北岸。人們說這就是三國時吳、魏交兵的著名戰場,吳將周瑜曾在這裡大破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參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是,也有人說,三國時赤壁之戰的戰場不在這裡,而在湖北嘉魚縣東北,長江的南岸,傳說不一。而黃州的赤壁,不論它是否當年的戰場,卻也成為人們遊覽憑弔的古蹟。
蘇軾在黃州時,就曾兩次遊赤壁,並且,前後兩次都寫了有名的《赤壁賦》。還寫了《赤壁懷古》詞(參看“銅琶鐵板”)。在《前赤壁賦》中,形狀寫了月夜泛舟的情景,接著記述了和同伴展開的一場辯論,由寫景而提到了人生態度的問題。同伴弔古傷今,慨嘆人生短暫,產生了悲觀頹喪的情緒,說什麼:“……(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蜉蝣,是一種小昆蟲,生於夏秋之交的水邊,只能活幾個小時就要死去。蘇軾的同伴所說,大意是;曹操總算是一代的英雄人物了,可是現在在哪兒呢?還不是一樣死去了?……一個人生活在永恆的天地之間,就如同蜉蝣、或如同滄海一粟,怎及得長江這樣的滔滔不盡!……
蘇軾不同意同伴的這種虛無態度,於是展開了辯論。蘇軾當時雖然在政治上處境很不得意的時候,但是他能始終達觀,對人生抱著比較積極的態度。
不過,“滄海一粟”這句話,如果除去它消極的成分,例如,用來比喻渺小的個人和偉大的集體之間的關係,從提倡集體主義精神這一方面說,仍不失為有意義的一句成語。
《莊子》的秋水篇說:“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稊米,即小米;大倉(或太倉),是極大的糧倉。“大倉稊米”或“太倉一粟”,和“滄海一粟”的意思一樣。(參看“望洋興嘆”)